將歸南城留別高賦亭二首 其一
一上高亭一慘然,飄流無狀見風煙。
林泉本是儂家分,衣食剛為此世牽。
流水嶺云能自得,樵歌谷響遠相連。
來時祇恐禽魚笑,掩斂南華第一篇。
一上高亭一慘然,飄流無狀見風煙。
林泉本是儂家分,衣食剛為此世牽。
流水嶺云能自得,樵歌谷響遠相連。
來時祇恐禽魚笑,掩斂南華第一篇。
一登上高亭就滿心凄慘,漂泊無依看著眼前風煙。山林泉石本是我應有的緣分,卻被這世間衣食所牽絆。流水自在、嶺云悠閑,它們自得其樂,樵夫歌聲和山谷回響遠遠相連。來的時候只怕禽魚嘲笑,只好收起《南華經》第一篇。
慘然:凄慘的樣子。
無狀:沒有好的狀態,漂泊無依。
儂家:我。
分:緣分。
剛:偏偏。
祇:同“只”。
掩斂:收起。
南華第一篇:指《莊子·逍遙游》,《莊子》又稱《南華經》。
具體創作時間地點不詳。從詩中可推測,詩人處于漂泊狀態,內心渴望回歸自然閑適生活,卻被世俗的衣食問題所束縛,在即將歸南城時,登上高亭有感而發。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對世俗生活的無奈和對自然生活的向往。其特點是情感真摯,借景抒情。在文學史上雖不具有廣泛影響力,但展現了詩人個體的情感與思考。
萬緣教散去,一衲且相依。身共水云淡,心隨鐘磬微。未須分彼此,無復計從違。語默二俱喪,人疑魯祖機。
泉聲出柳塘,晴練跨殊方。潤足千畦澤,甘分萬井漿。盈坎源源進,涵云燁燁光。塵冠羞未濯,何處聽滄浪。
啄木啄木,爾何為乎碌碌。朝飛茂林,夕飛叢麓。倚利觜而斧堅,索蟲蟻以充腹。其役何勞,其得何足。秋風煙隴嘉禾熟,胡不從之啄金粟。
過了鐵圍山,復生金蓮臺。與問萬上座,一笑愁容開。
系馬高樓日欲斜,笑攀瓊樹美人家。冰盤共載同心藕,翠袖兼攜并蒂花。
名山歷歷眼中奇,雅會漳州將誤期。莫道我車排量小,狂超寶馬大奔馳。
雅志希三釜,平生擅一丘。歸尋赤松約,何必更封留。
傷哉乎尚陽之南廣業之里,千數茅茨變賊壘。殺人成丘山,旬月不見官軍至。我思八閩十七衛,太祖以來食盡多少官倉米。一朝緩急不得分寸力,惡用飼爾民膏髓。膻風吹塵污詩禮,安能一沃滄溟水。傷哉乎壩頭山新渡嶺,婦女不行刃加頸。新渡嶺壩頭山,黃金滿意婦女還。可憐蛾眉七十二,竟無一下清風灘。死生在前良獨難。傷哉乎前王寡妻獨死房帷間,令人苦憶大古時。上有堯舜下皋夔,契敷五教張四維。稷播百谷民忘饑。九州分理十二牧,天子端拱而無為。四兇既誅戮,六合歌雍熙。耕且讓畔行讓路,重門暴客從何來。嗟彼盜賊豈無民彝,犁鋤化兵誰使之。傷哉乎圣王不作吾已而。
天臺春色鬧鴛鴦,洞口胡麻飯顆香。輕薄桃花隨水去,轉教飛絮伴劉郎。
臥聽春園雨,虛幃寒氣侵。閑愁亦底事,只覺擾余心。楊柳交黃鳥,池塘遍綠陰。興來思蚤起,回步一相尋。
髻里明珠當自知,無端貧里叩貧兒。北邙山下千堆土,葬盡神仙不解悲。
驅馬度潺湲,聲從亂葉間。高秋出遠戍,落日滿諸山。寢殿金為室,長城玉作關。垂衣先帝業,回首愧朝班。
碧眸泓鐵面,跣足衲懸鶉。數日蒲團定,一如泥塑人。施錢隨散擲,忍辱已忘嗔。丁字何曾識,拈提話轉新。別我笑吟吟,羅浮愿力深。空拳糊眾口,平地起叢林。山迥孤云沒,溪寒片月沉。人今奇坐蛻,在日孰知音。
馮姜朝汲遠,徐吾夜火窮。舊井長逢幕,鄰燈欲未通。五逐無來娉,三娶盡兇終。離災陽祿觀,就廢昭臺宮。乘屯跡雖淑,應戚理恒同。復傳蘇國婦,故愛在房櫳。愁眉歇巧黛,啼妝落艷紅。織書凌竇錦,敏誦軼繁弓。離劍行當合,春床勿怨空。
解組歸來初學耕,野田數畝不聊生。家貧作事難稱意,年老逢人只順情。久雨郊園多草色,殘春堤柳少鶯聲。何應得有巡撫使,為我回轡到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