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司門李文園亭
白氏草堂元自葺,陶公三徑不教荒。
青蕉雨后開書卷,黃菊霜前碎鵠裳。
落日看山憑曲檻,清風談道據胡床。
此來遂得歸休意,卻莫翻然起相湯。
白氏草堂元自葺,陶公三徑不教荒。
青蕉雨后開書卷,黃菊霜前碎鵠裳。
落日看山憑曲檻,清風談道據胡床。
此來遂得歸休意,卻莫翻然起相湯。
白樂天的草堂本是自己修葺,陶淵明的庭院小徑也不任其荒蕪。雨后在青蕉旁翻開書卷,霜前黃菊如破碎的鵠羽衣裳。夕陽西下時憑靠著曲折的欄桿看山,清風中坐在胡床上談道論理。這次來此便有了歸隱閑居的心意,可別突然又生出輔佐君王的念頭。
白氏草堂:指唐代白居易所建的草堂,他曾在廬山等地建有草堂自住。
元自葺:原本是自己修葺。
陶公三徑: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三徑指隱居者的庭院小路。
不教荒:不讓它荒蕪。
鵠裳:鵠鳥的羽毛,這里形容黃菊的顏色和形狀。
曲檻:曲折的欄桿。
胡床: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
歸休意:歸隱閑居的心意。
翻然:迅速改變的樣子。相湯:輔佐商湯,這里泛指輔佐君王。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可能是詩人在游覽李文園亭時,被園中的寧靜閑適所感染,聯想到古代文人的歸隱生活,結合自身對仕途或塵世的感悟而創作。當時社會或許存在一定的官場紛爭或生活壓力,讓詩人產生了歸隱的想法。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歸隱生活的向往。其特點是借景抒情、用典自然,營造出清幽閑適的意境。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并非特別著名,但展現了古代文人對自然和閑適生活的追求。
綠楊滿地不勝春,再過祠前客更貧。四海茫茫誰一飯,只今空笑報恩人。
得莫欣欣失莫悲,樂天忘分我何疑。丈夫胸次自磊落,作事悻悻非男兒。
酒槍藥臼氣相兼,醉國新移近黑甜。斗室蔭濃蕉欲剪,隱囊香淡菊堪添。詩顏較比行吟瘦,觴政翻因臥治嚴。任客去來俱枕上,不求因醉恕陶潛。
九點煙沈渺上京,頹陽血色墮江城。涕洟趨海吾安往,魑魅窺途骨欲驚。何限幽花委窮壑,肯躋云路叩神扃。沈淪亦愛人間世,燈火千門最有情。
織女居何處,傳聞銀漢旁。愿來學機杼,非僅乞瑤漿。云洗羅衣薄,風生翠帶長。支機石畔坐,仔細說耕桑。
昔辨荊州誤,今為越叟迷。黃甘與綠橘,正似珷玞圭。
門掩多年生綠苔,想師心地似寒灰。勞心擾擾休來此,我是閒人尚不開。
鼌公潁川產,墓在城東隅。顧茲一抔土,爾來千載馀。中更幾兵戈,不與荒城俱。公計不庇身,朝議夕就誅。我昔讀公傳,亦嘗笑其愚。豈有身后謀,猶能庇邱墟。大愚見深忠,耿耿固不渝。而況公論在,信史有特書。自今重封植,永久期無虞。
不度丹芳七七盤,非緣杖屨厭間關。要留來歲高風便,兄弟成行過此山。
神皋表東海,作鎮何窮窿。氣匠搆萬有,揮斤辟鴻濛。頹然壓九野,奔伏如游龍。飛梯倚立壁,側足臨絕淙。靈猋生兩腋,乃造玉女宮。仰視但蒼莽,欲往階何從。平生汗漫游,泠然感絕蹤。海日連周觀,悲風起秦松。息影止巖下,搖心尚忡忡。
芒碭云氣罩鴻門,五彩龍文日下奔。虎幄香風綠醽暖,隆準重瞳情款款。佩玦三看眼火光,湛盧齊飛虹影雙。樊噲不來子房立,天翻地覆霜花茫。微聞夜醉斷蛇腹,血腥深山金母哭。赤精炎炎耀咸陽,白帝子讎那得復。公莫公莫臣在此,沛公今日非卿子。酒闌霸上一騎歸,玉斗當筵碎塵起。
廬山瀑布天下聞,白河倒瀉千丈云。長風吼石吹不斷,一洗浩劫消塵氛。我昔潯陽看五老,探湫直上青龍澳。六月飛濤噴雨來,灑作冰花滿晴昊。是時謫仙邀我錦疊屏,山瓢共酌夸中水霝。冷光直疑山骨裂,清味不作蛟涎腥。爾來漫游身已倦,歸老芝巖寄淮甸。枕流三峽杳莫期,高寒每向圖中見。可憐問津之子徒紛紜,高深誰得窮真源。大千溟渤斂一滴,污潢絕港焉足論。我知山中有泉無若此,便欲臨淵弄清泚。是非不到煙蘿關,兩耳塵空何必洗。
危石江心出,疏林見畫堂。云煙媚帝子,風雨怒彭郎。水落山容靜,天空鶴影翔。妝臺對碧蘚,無復擁霓裳。
舉足加劉公腹,引手捋孫郎須。士氣日趨委靡,賴有二君掃除。
丙子歲之朝,占壽于古哲。乃得邵堯夫,其年六十七。我今適同之,命也數以畢。所恨成仁書,未曾終撰述。嗚呼忠義公,精神同泯沕。后來作傳者,列我遺民一。生死累友人,川南自周恤。獨漉題銘旌,志節表而出。華趺存后人,始終定無失。林屋營發冢,俾近沖虛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