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贊六首 其五
圣慈悲愿觀自在,小白花山住道場。
海漩三昧覺澄圓,三十二應施無畏。
有一眾生發大心,愿度我身及舍識。
萬仞峰前撒手過,觀音豈復異人乎。
圣慈悲愿觀自在,小白花山住道場。
海漩三昧覺澄圓,三十二應施無畏。
有一眾生發大心,愿度我身及舍識。
萬仞峰前撒手過,觀音豈復異人乎。
圣觀音心懷慈悲大愿,自在觀照世間。在小白花山安住自己的道場。于海漩般的禪定中覺悟圓滿澄澈,以三十二種應化身施予眾生無畏。只要有一個眾生發起宏大的菩提心,愿度化自我并舍棄對識心的執著。能在萬仞峰前灑脫放下前行,如此之人與觀音又有何不同呢?
圣慈悲愿:指觀音菩薩慈悲的宏愿。
觀自在:即觀世音菩薩,意為觀察世間眾生音聲苦難而自在拔苦與樂。
小白花山:可能是觀音菩薩道場的一處代稱。
海漩三昧:形容觀音菩薩處于如大海漩渦般深邃、強大的禪定境界。
覺澄圓:覺悟圓滿、澄澈。
三十二應:觀音菩薩為了度化不同根性的眾生,能示現三十二種應化身。
施無畏:給予眾生無所畏懼的力量。
發大心:發起宏大的菩提心,即度化眾生、成就佛道之心。
舍識:舍棄對識心(即妄心)的執著。
萬仞峰前撒手過:比喻在艱難險阻面前,能夠放下執著,灑脫前行。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內容來看,應是作者在對佛教教義深入領悟、對觀音信仰虔誠尊崇的心境下創作。當時佛教文化盛行,人們通過對觀音菩薩的贊頌來表達宗教情感和修行追求。
這首詩主旨是贊頌觀音菩薩的慈悲與愿力,鼓勵眾生修行。其突出特點是將佛教教義與詩歌意象相結合,以簡潔的語言傳達深刻的宗教哲理。在佛教文學中,此類詩歌有助于宣揚佛教思想,引導信眾修行。
誰把丹崖手擘開,鉅靈還向此中來。青冥風露銀河近,白日雷霆碣石摧。神女有時成暮雨,胡麻何處是天臺?劉郎舊不通仙籍,能得題詩在紫苔。
旃檀奩里貯靈牙,來自中天尊者家。瑩色冷侵秋夜月,真光明射晚晴霞。本同舍利原無別,疑是金剛事有差。猶憶廣長舌左右,嚼咀風雨震雷車。
白雁南來天水窄,百歲風沙喑南國。王郎席帽大于篩,卻與風沙作強敵。援毫寫出玉精神,依舊江鄉好顏色。春去春來花不飛,任他騎馬吹羌笛。
拳石當軒玉色寒,雨苔蝕盡鷓鴣斑。也知好事無真見,不看真山看假山。
小坐月涼如水,杯底、郁青蔥。舊時池上分攜處,秋樹、正搖空。
扶策登臨到上方,重湖如練與天長。千年禹貢猶山澤,一帶吳都是水鄉。云漢幾人驂鶴馭,風波無恙釣魚航。春來大有浮家興,回首飛蓬更渺茫。
春消息。開遍紅紫芳菲,粉香狼籍。慳留傾國名花,那般富貴,真成第一。自矜惜。如個美人初覺,染香勻色。清晨卯酒微酣,怨紅啼素,重重暈積。天寶君王妃子,妒妍爭寵,沉香亭北。歡賞未終漁陽,鼙鼓聲急。清平古調,惟有天仙筆。誰知道,張油命酒,按花評格。也許吾儕得。晚來小雨催花坼。轉覺嬌無力。風露下,偏生橫斜欹仄。倩人扶起,載傾馀瀝。
一種名花號玉簪,冰容斜倚翠云衾。誰知點綴春宵景,盡把芳心變赤心。
花添錦上幾重重,針劄將來不露鋒。佛手分明遮不得,蓋天蓋地顯吾宗。
少年頭角正崢嶸,卻把綱常雙手擎。痛割一身惟報祖,須臾萬死轉更生。始知天地猶堪吁,益覺參芩未足并。忽怪青云霾白晝,寧馨咄咄淚雙橫。
但誇酒賢酒圣,莫論錢愚錢神。為龍為蛇亦可,應牛應馬誰真。
千巖秀氣,秋在碧云紅葉里。淬苦研辛,箋夢功同證夢人。客塵為浣,云意淡拖巒翠遠。挾去西山,欲割神都右臂難。
喜極開籠拍手呼。一雙活潑小貍奴。不知還念阿娘無。好好替儂驅碩鼠,朝朝為汝買鮮魚。莫嫌陋室且安居。
叛將斬關入,通衢列眾兵。軍聲逐飛瓦,殺氣暗前旌。事定愁方劇,身危夢尚驚。乾坤空納納,何處寄馀生。
陶泓思渴待陳元,對楮先生意未宣。何似中書君并至,明窗脫帽一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