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源禪師真贊
滔滔汩汩,莫知其出。汪汪洋洋,隨圓隨方。
故八萬四千偈不離于當處,而五千四十八卷皆作戲于逢場。
山谷老人所以強名之而無媿,姑溪居士又從而雪上加霜。
咄,只這便是靈源叟,何須更上炤默堂。
滔滔汩汩,莫知其出。汪汪洋洋,隨圓隨方。
故八萬四千偈不離于當處,而五千四十八卷皆作戲于逢場。
山谷老人所以強名之而無媿,姑溪居士又從而雪上加霜。
咄,只這便是靈源叟,何須更上炤默堂。
像滔滔不絕的水流,沒人知道它從哪里流出。如廣闊無邊的大水,能順應方圓各種形狀。所以八萬四千偈的佛法也不離開當下所處之地,而五千四十八卷的經文都如同逢場作戲一般自在。山谷老人因此給其強行命名也毫無慚愧,姑溪居士又在此基礎上更添渲染。呵,這就是靈源禪師,何必再去炤默堂。
滔滔汩汩:形容水流不斷的樣子。
汪汪洋洋:形容水勢浩大、寬廣。
八萬四千偈:佛教語,指眾多的佛法偈語。
五千四十八卷:泛指佛教眾多經典。
山谷老人:指黃庭堅。
姑溪居士:指李之儀。
炤默堂:可能是靈源禪師相關的修行場所。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中提及“山谷老人”“姑溪居士”來看,當時佛教文化盛行,文人與僧人交流頻繁。詩人可能在與靈源禪師接觸或聽聞其事跡后,有感而發創作此贊,以表達對靈源禪師佛法境界的欽佩。
這首贊文主旨是贊美靈源禪師高深的佛法境界和自在灑脫的風范。其特點是用形象的比喻和夸張的表述展現佛法的廣大。在文學史上,它為研究當時文人與佛教的交流以及對高僧的評價提供了資料。
眾綠被陳根,含生遂長養。孳蕃沐和甘,清幽輝萬象。遲日照瑣窗,融融喜明朗。暖氣幾席盈,陽和滿方丈。習靜束身心,曷敢片時放。我鏡燭虛靈,物煙任勞攘。九宇盡含宏,居高慎瞻仰。
細草如煙野渚平。草中云突兀、是秦亭。小堂開處日初晴。花滿地,新竹叫殘鶯。邀客坐吹笙。美髯都化雪、不須驚。黃河天上賦新成??跋戮疲囌b與儂聽。
瓷瓶對貯碧金叢,萬斛香藏一粟中。侵曉起來清馥滿,夜來真睡廣寒宮。
落燈時節報花開,春信遲遲為我來。憔悴相看憐此粲,一姝離立獨重臺。今歲南中及未開,驚鴻和雪會重來。冷香不待潛夫乞,定有清詩惱玉臺。魚龍迎舞萬帆開,絕代天驕幾見來。體素含香如省識,紫羅蘭合作輿臺。
天馬遙從異域歸,樂歌宣奏漢廷威。當時中尉披忠讜,何事平津動殺機。
楚山千里來江上,秋色三分入洞庭。初夜星辰黏渚白,落帆天地撲船青??托臒o寄吟山鬼,舟路多間檢水經。明日移橈向何處,岳陽城郭樹冥冥。
黃金鑄出相思字。春愁白玉堆成淚。夫婿可還鄉。天涯草又芳。靈犀通一點,有夢時相見。直是不思歸。恨來無奈伊。
東過西西過東,主中賓賓中主。大地全收,千差一舉。打鼓普請看,通身是泥土。
家世唐蕭瑀,風流晉謝安。胸中畜丘壑,筆下富波瀾。耆舊謳歌惜,賓僚禮數寬。龔黃初報政,飛詔忽江干。自此調元去,人今臥轍同。棠陰閩嶺外,星傳浙江東。四月黃梅雨,千山荔子風。離亭獨歸處,回首意無窮。涉獵愧醇儒,南州入幕初。力疲三尺法,塵滿一床書。不有劉寬恕,何堪阮籍疏。才微甘冗長,感激辱吹噓。
穆東皇兮受命,樂山中兮俱春。風引樹兮欣欣,雨生波兮粼粼。天有心兮康予,朝復朝兮趨新。春空勞兮又去,山青青兮予親。
中丞小駟造巖荊,問柳穿塍到草亭?;膹浇洉r園鳥看,胡床談舊野人聽。蒼生原未忘安石,白帽無煩羨管寧。地僻郊遐人跡少,何期忽睹少微星。
百伎充庭奏管弦,大官供饌列芳鮮。島夷職頁虔臣節,天驛恩華寵御筵。寰海車書應會極,圣朝功德正齊天。微臣邦禮叨從事,拜舞重歌既醉篇。五位衣裳坐圣人,殊方玉帛走蕃臣。海嵎日出頒封舊,閶闔云開獻壽新。階羽舞時知舜德,衢尊斟處荷堯仁。皆言夷夏為家日,同醉鈞天湛露春。
望水知遙途,隔江風景殊。艱難依鷺渚,憤發奮虬須。仙近饑留朔,山移子繼愚。閒鷗不厭我,日共與為徒。
有越逾千載,何人不宦游。向來惟一范,真足壯吾州。高躅今誰繼,先生獨再留。登堂吊興廢,想像氣橫秋。
成己寧遺物,存心不外天。典刑高一代,源派續諸賢。實理元無妄,斯文更有傳。澤流江漢遠,奎壁映魁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