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挽詩四首 其二
方報先同穴,俄聞改葬期。
祇應偕老約,不擬異他時。
已矣如何憾,賢哉有剩悲。
會看松柏路,賜篆聳豐碑。
方報先同穴,俄聞改葬期。
祇應偕老約,不擬異他時。
已矣如何憾,賢哉有剩悲。
會看松柏路,賜篆聳豐碑。
剛剛說要與逝者同葬一穴,忽然就聽聞了改葬的日期。本應是攜手到老的約定,沒料到會有與預想不同的時候。一切都已結束,這是多么令人遺憾啊,賢德之人留下了無盡的悲痛。日后看著那松柏掩映的道路,會有御賜篆文的豐碑高高聳立。
方:剛剛。
同穴:指夫妻死后合葬。
俄:突然,不久。
祇應:只應。
偕老:夫妻共同生活到老。
不擬:沒想到。
已矣:完了,指事情已成定局。
剩悲:無盡的悲痛。
賜篆:指皇帝賜的篆文,一般刻在碑上。
具體創作背景不詳。推測可能是在有人改葬的情境下創作,當時社會或許重視喪葬禮儀,詩人可能與逝者或其家屬有一定關系,目睹改葬之事,有感而發寫下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逝者的惋惜和對生者悲痛的同情。其特點是情感真摯,通過對比和直接抒情增強感染力。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生死、喪葬的態度和情感。
喜得蘭花約,相攜訪古村。好風隨我至,靜室有詩存。廿載人無恙,孤光月到門。別來多少事,一一茗邊論。
君子慎嫌疑,所慎良有因。莫交孀婦兒,莫友敵國臣。孀兒一與交,人謂私其親。敵臣一與友,人謂通其鄰。廣會莫耳語,臨民莫眉顰。嫂叔不相授,男女不共茵。臨食休涕唾,迎賓休怒嗔。共食莫澤手,分財莫言貧。吁嗟天下事,一一難具陳。避嫌乃君子,斯言可書紳。
憂時熱淚似長沙,四十年來客漢家。烈士未忘彈鋏志,一年一度上京華。
綵舟南溯路何長,過盡瞿塘是故鄉。兩岸柳風催去棹,一天梅雨迓歸檣。好將吏部新書扁,高掛君家舊筑堂。他日歸來重相見,熙熙人物共輝煌。
今夕知何夕,朋簪慰獨居。博誰呼得雉,食不嘆無魚。春逐酒杯轉,年同燭跋除。乾坤俱是客,豈必限吾廬。
剖妄妄絕,決機機壞。彼堅鋼刀,護身聞戒。
練江白如練,千丈峽中流。客有槎上仙,嘯歌在扁舟。風吹石楠樹,沙浪蹙微雪。潭影見垂蘿,懸猿弄明月。東望七里灘,蒼蒼云霧間。尋源不知遠,時聽棹歌還。
破臘山桃已盛開,飛花無數點青苔。莫教流出前溪去,引得魚舟入洞來。
冥搜攜伴窺山腹,鬼斧神工眩心目。黿鼉之窟蛟龍宮,飛仙羽客紛游蹤。巋然足山當湖沖,上有古剎淩空蒙。登峰放眼渺無際,浮乾蕩坤開心胸。秋云明凈秋飆爽,三萬六千平入掌。水天相接涵虛無,點點青螺波下上。莫向桃源問仙谷,石床丹灶在幽矚。誰道竹山無足奇,竹山之奇在山足。
獨上高臺捲幔看,儼然遺像肅江干。瓣香一獻溪前水,習習清風兩袖寒。
驅虎人何去,移文碑尚留。精英元耿耿,山鬼夜悲愁。
摩詰畫中平遠,庾郎句里清新。有底江山面目,年來到處相親。水底藻迷淡曉,樹頭葉振凋年。未許梅懸玉乳,先教橘噀冰泉。山水俱含古色,煙云巧發天藏。乞與詩人醉眼,要令彈壓秋光。
幾日山中只飯蔬,野人攜籠饋雙魚。欲懸卻怪羊生矯,學放猶疑子產愚。酬價且傾官廩米,割烹恐有故鄉書。甘腴悅口斯須味,一飽應知不顧馀。
襲葛金風乍到秋,碧山云徑小窗幽。圖書對榻惟周孔,冠蓋臨軒有牧裘。五嶺嵐光連越嶠,七山煙翠擁羅浮。鐵橋自有通霄路,躍足應須到上頭。
翠羽空山哢早春,一泓清水寫花神。新妝乍對含章鏡,微步應消洛浦塵。曲澗浮來香冉冉,疏枝影落石粼粼。江南景物長相憶,誰寄羅浮嶺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