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二首上蘇子瞻 其二
青松出澗壑,十里聞風聲。
上有百尺絲,下有千歲苓。
自性得久要,為人制頹齡。
小草有遠志,相依在平生。
醫(yī)和不并世,深根且固蒂。
人言可醫(yī)國,可用太早計。
小大材則殊,氣味固相似。
青松出澗壑,十里聞風聲。
上有百尺絲,下有千歲苓。
自性得久要,為人制頹齡。
小草有遠志,相依在平生。
醫(yī)和不并世,深根且固蒂。
人言可醫(yī)國,可用太早計。
小大材則殊,氣味固相似。
青松生長在山澗溝壑之中,十里外都能聽聞它搖曳的風聲。它上面有百尺長的葛藤,下面有千年的茯苓。它天性就有長久的效用,能幫助人延緩衰老。小草雖小卻有遠大志向,一生都與青松相互依存。醫(yī)和這樣的良醫(yī)不能同時出現(xiàn)在世間,那就讓草木深扎根、穩(wěn)固根基。人們說有些東西能治理國家,但使用它們還需從長計議。青松和小草材質大小不同,但氣味本質上是相似的。
澗壑:山澗溝壑。
絲:指葛藤之類的植物。
苓:茯苓,一種中藥材。
久要:長久的效用。
頹齡:衰老的年齡。
醫(yī)和:春秋時期秦國的名醫(yī)。
固蒂:穩(wěn)固根基。
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當時蘇軾在文壇和政壇都有較高影響力,作者可能是想借這首詩向蘇軾表達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和對人才、治國等問題的看法,希望得到蘇軾的賞識或共鳴。
這首詩主旨是借自然草木的特性闡述人才價值和治國之道,強調不同事物雖有大小之分但都有其用,發(fā)揮作用需合適時機。它展現(xiàn)了詩人的思考和見識,在文學上以自然意象說理,有一定特色。
寺閣涵虛跨碧潭,菰蒲楓柳認江南。侍臣家世俱游此,雁敘題名在壁龕。
積陰生巨壑,飛翠落崔嵬。古木云蘿暗,蒼崖雪瀑開。幽人揮麈坐,稚子抱琴來。想有登臨興,看圖日幾回。
消息重洋阻,觸離懷,云停月落,思君心苦。國正需才君猶壯,何事滯留異土?且寄語,速君警悟。浪跡天涯頭易白,莫等閑,再把韶華誤。自助者,人多助。每逢佳節(jié)親朋敘,祝宏猷,萬人空巷,載歌載舞。蓬勃中華新氣象,十色五光爭睹。因念爾頻年羈旅,收拾行裝須趁早,一條條都是歸來路。特為爾,歌金縷。
清朝納祿猶強健,白首還家正太平。故宮芳草在,往事暮江流。轉盼回巖電,分髯磔猬毛。謫去賈生身健否,秋來潘岳鬢斑無。秋聲和暮角,膏雨逐行軒。昨日并今日,齋郎與挽郎。使梅和雪賞,僮橘過霜收。
天回北極紫煙重,天子乘春御六龍。為報江湖須罷釣,云龍千載一相從。
禪月定中觀妙相,神奇古怪乃如斯。起來援筆一揮掃,驚殺人間老畫師。
背山朝隱霧,傍殿夜聞鐘。忽憶此生事,都忘何處從。百骸成聚散,一覺有春冬。飲啄同山鳥,登臨信竹筇。
越中舊識梁開士,說法曾無一語聞。惟有手培雙樹在,至今蒼翠倚秋云。
漲天風雨攬離情,忽得新篇破宿酲。眼底字疑山月照,耳根聲似石泉清。每經佳節(jié)身多客,卻憶征途夢亦驚。艾葉榴花濠上酒,元戎此日共誰傾。
一門橫大道,雙劍插長空。鼓鑄非人力,磨礱任化工。
爾往寧親日,千花春未稀。此行無道路,綵戲及庭闈。王勃才名盛,孫登世事微。如逢始興守,道我釣魚磯。
風花雪月悉無辭,不曉詩神何所之。覓向黑甜仍未得,寒蟲哧哧笑人癡。
一笑春初盡,南歸意已勞。王風時不競,人事日相高。地濕菰蒲氣,風生鸛鶴毛。柴門近湖水,知上釣魚舠。
七尺如龍馬,縱橫鐵裲襠。試言開府使,何似尚書郎。老去身終擲,思歸事未償。中原一片地,白羽正相望。
宜興紫筍未成槍,團作冰芽一寸方。白絹斜封親揀送,可知猶帶令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