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明塔
月滿汾川寶鐸寒,誰來此地葬金棺。
育王得道行空際,尊者飛光出指端。
天上凝云常覆定,人間劫火漫燒殘。
三千世界無留跡,聊向閻浮示涅槃。
月滿汾川寶鐸寒,誰來此地葬金棺。
育王得道行空際,尊者飛光出指端。
天上凝云常覆定,人間劫火漫燒殘。
三千世界無留跡,聊向閻浮示涅槃。
月光灑遍汾川,佛塔上的寶鐸透著寒意,不知是誰在此地埋葬了金棺。育王修成正果能在空中行走,尊者手指間能發出光芒。天上凝聚的云朵常常覆蓋著這里,人間的劫火也難以將它完全燒毀。三千世界都沒有留下痕跡,只是暫且在閻浮世界示現涅槃之相。
汾川:指汾水流域。
寶鐸:佛塔上懸掛的鈴。
金棺:佛的棺木。
育王:指阿育王,古印度名王,大力弘揚佛教。
尊者:對修行者的尊稱。
劫火:佛教認為世界經過若干年后會有劫火出現,燒毀一切。
三千世界:佛教用語,指整個宇宙。
閻?。洪惛√?,是佛教傳說中四大部洲之一,即我們所住的世界。
涅槃:佛教指超脫生死的境界。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的內容可推測,詩人應是在佛教氛圍濃厚的環境中創作。當時佛教在社會有一定影響力,詩人可能受佛教思想熏陶,在游覽凈明塔時有感而發,借塔表達對佛教教義的理解和感悟。
此詩主旨圍繞佛教思想,借凈明塔展現佛教的神圣與超脫。其突出特點是充滿奇幻色彩和宗教氣息。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為研究古代佛教文化和詩歌創作提供了素材。
文定祠堂衡岳下,岳云祠榜映崔嵬。千年弦誦馀巖寶,長遣山靈護綠苔。精思妙契了殘編,杖屨南山二十年。鉛槧未終還仕籍,風塵顏面愧高賢。
江上潮回風細。紅袖倚樓凝睇。天際認歸舟,但見平林如薺。迢遞。迢遞。人更遠于天際。
五月猶飛雪,三春未見花。炎風初解凍,夏草漸萌芽。畫角寒聲迥,旄頭白氣斜。樓蘭如未斬,不敢顧身家。
鶴鳴鸞歲碧梧枝,佳節又傳二妙詩。九日萸囊紅冪羃,三秋風物影離離。銜杯金谷誠堪憶,結友名山卻慕思。愿祝澄東諸老健,常隨驥尾覓新知。
曲江春日不勝愁,西望嚴城報曉籌。千里神交白傅句,岷山蒼翠古時州。
四山如畫古端州,州在西江欲盡頭。漫道江山解留客,老夫歸思甚東流。松菊壺山手自栽,二年羈宦客嵩臺。無端卻被東風誤,又作恩平一夢回。
硯八百年今懶進,蟹一尺大何能烹。
對酒不能飲,尊前喚奈何。眼中英物少,青史故人多。肝膽向誰瀝,江河有逝波。身留一劍在,中夜手摩挲。
多少掄魁豈獨今,道心誰勝利名心。只知晁董前頭立,何似周程樂處尋。
玩世何嫌譎諫非,金門依隱愿多違。長安索米囊錢少,且自談諧割肉歸。
君在教頭歌昔昔,妓看垂手落摻摻。裙裥半將遮屐點,柘竿長是拄腰纖。纖腰拄是長竿柘,點屐遮將半澗裙。摻摻落手垂看妓,昔昔歌頭教在君。
威音那畔真消息,累及瞿曇老祖翁。四十九年顛倒說,人間天上謾流通。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已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绤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拆碎枕函看,底事教人無夢。誰費鴛針繡線,把離愁合縫。黃昏無計遣東風,一陣峭寒送。不分今宵酒醒,秪蠟花情重。
綠樹陰陰春欲盡。寂寞園林終日悶。杏花零落已無多,風一陣。雨一陣。抵死黃蜂還要趁。卻憶雙釵低壓鬢。繡幕生寒沉水燼。紅箋疊就又開看,橫不認。豎不認。靴臉尚留鞋底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