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
迢迢策杖上南臺,北望清涼眼豁開。
二片煙霞籠紫府,萬年松徑鎖蒼苔。
人游靈境涉溪去,我訪真容踏頂來。
前后三三知者少,衲僧到此費徘徊。
迢迢策杖上南臺,北望清涼眼豁開。
二片煙霞籠紫府,萬年松徑鎖蒼苔。
人游靈境涉溪去,我訪真容踏頂來。
前后三三知者少,衲僧到此費徘徊。
我拄著拐杖,緩緩登上南臺,向北眺望清涼山,視野頓時開闊。兩片煙霞籠罩著紫府仙宮般的地方,萬年松徑被蒼苔覆蓋。人們到這靈境游玩涉溪而去,我為尋訪真容踏頂而來。前后三三的深意知曉的人很少,僧人到了這里也會徘徊思索。
迢迢:形容路途遙遠。
策杖:拄著拐杖。
清涼:指清涼山。
紫府:道教稱仙人居住的地方,這里可能指南臺的道觀或神圣之地。
真容:指佛的真實形象,也可引申為事物的真諦。
前后三三:含義較隱晦,可能與佛教教義或某種修行次第有關。
衲僧:僧人,因穿衲衣而得名。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的內容推測,可能是詩人在游歷佛教圣地五臺山南臺時所作。當時佛教文化盛行,詩人或許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或對佛教文化有深入研究的人,在游覽南臺的過程中,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以登山所見為線索,描繪了南臺的清幽景色和神秘氛圍,主旨在于表達對佛教真諦的探尋。其突出特點是意境清幽,富有哲理。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太知名,但對于研究佛教文化和古代山水詩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種菜三四畦,畜豚七八個。永言給賓祭,且復課慵惰。霜清黃犢健,土潤小雨過。冬耕不可失,努力勿安臥。
銅雀臺,分香履,一代雄風長已矣。臺上月明,臺下流水。
爐養丹砂鬢不斑,假將名利住人間。已逢志士傳神藥,又喜同流動笑顏。老子道經分付得,少微星許共相攀。幸蒙上士甘撈摝,處世輸君一個閑。
天下紛紛,虎斗龍拿,畢竟何如。幸黃巾不擾,免罹兵燹,青氈無恙,還注蟲魚。齏甕腌霜,苜盤煮雪,淡薄生涯味有余。園林小,盡半為學舍,半作家居。算來萬事皆虛。恁富貴功名且讓渠。只榕陰聽曲,聊當讀史,禾阡散步,足抵乘車。家本清貧,性無別嗜,稍有囊錢便買書。羲皇侶,向北窗高臥,白日徐徐。
清砧兼落葉,總是別離情。去路千程遠,歸舟一葉輕。秋云連樹暗,寒日映川明。亦有滄浪興,何時共濯纓。歸心無日夜,孤舫不停牽。沙蟹寒緣草,江豚暝觸船。銀河通赤岸,翠壁瀉紅泉。莫戀幽居好,功名貴壯年。
遠引高蹤繼覆盆,一龕枯寂是前身。秀峰影里閑揩眼,見盡深云未到人。
水落沙籠竹,云深石抱蘿。何來題鳥客,高唱采芝歌。開襟貽佩蕙,投轄折擎荷。欲結煙霞侶,如君百不多。
眠柳梳煙,荒池洗月,翠簾不卷春愁。暗塵珠絡,芳艷未全休。飛燕新詞漫擬,簪花格、墨妙誰偷。憑欄處,靴金帕玉,腸斷舊風流。凝眸。佳麗地,脂函鏡匣,鄉冷溫柔。但捺缽當時,諫草還留。可惜琵琶調苦,回心院、枉費綢繆。焚椒恨,天書練影,三十六宮秋。
報慈有一公案,諸方未曾結斷。幸遇改旦拈出,各請高著眼看。與么上來,猛虎出林。與么下去,驚蛇入草。不上不下,日輪杲杲。瀟瀟江水碧溶溶,出門便是長安道。三世一切佛,同入這窼窟。衲僧喚作遼天鶻。
休論吾昔與吾今,窗下婆娑有學林。會意書非求甚解,無弦琴豈要知音。是中截斷談天口,何處尋來立雪心。永日春風鶯百囀,幽人踵息正深深。
碧落承先訓,青冥屈壯圖。珠懸三樹秀,鑒舞一鸞孤。逝水嗟何及,佳城讖不誣。江山蟠秀氣,此地卜青烏。
芙蓉池館一重重。留得黃花壽斝中。春到小春如有信,月臨良月正相同。芝蘭美應瑤階瑞,蘋藻香吹翠沼風。此夜隔墻聞鳳管,人間元自勝蟾宮。
禪堂秘秋光,佛火炯深霧。幽梵出山來,葉落不知數。魚聲亦自間,驚鵲穿林去。卷簾踏秋水,月上娑羅樹。
風懷銷未盡。又簾櫳新妝,漫吟花信。靜日閑門,駐風華依舊,好春宜趁。喚起娉婷,應為斗、新詞嬌韻。自照溪奩,重拂燕支,翠尊潛近。心事黃昏牽引。寫艷曲江南,故宮遺恨。淡泊重來,算自然孤寐,寤歌隨分。掩抑紅情,誰更念、玉簫凄損。料東風不管,清寒拼忍。
風韻飄飄落半天,左芬才調本如仙。聰明解道因風絮,瀟灑真同出水蓮。潑茗偶同開口笑,擁書常不卸頭眠。一春花下芳蹤少,只在琉璃硯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