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二兄罷使遣馬歸延州
空留三尺劍,不用一丸泥。
馬向沙場去,人歸故國來。
笛愁翻隴水,酒喜瀝春灰。
錦帶休驚雁,羅衣尚斗雞。
還吳已渺渺,入郢莫凄凄。
自是桃李樹,何畏不成蹊。
空留三尺劍,不用一丸泥。
馬向沙場去,人歸故國來。
笛愁翻隴水,酒喜瀝春灰。
錦帶休驚雁,羅衣尚斗雞。
還吳已渺渺,入郢莫凄凄。
自是桃李樹,何畏不成蹊。
只留下三尺長劍,卻無用一丸泥封關之力。馬奔赴沙場,人回歸故鄉。笛聲如愁緒在隴水間翻涌,飲酒欣喜如瀝去春日的塵埃。錦帶莫要驚嚇了大雁,羅衣還適合斗雞游樂。回吳地的路已遙遠,入郢都也不必凄苦。自己本就是桃李樹,何必怕不能形成小路。
三尺劍:常象征有武藝或有雄心壯志。
一丸泥:比喻以極少的力量可以守險。
隴水:古樂府曲名,多寫征人思鄉之情。
春灰:古代于立春日,以蘆葦灰置于律管中,放于密室,到某一節氣,相應律管中的灰就會自行飛出,這里可能象征著時光流轉。
還吳、入郢:吳和郢分別是不同的地域,這里泛指歸鄉或前往某地。
桃李樹,不成蹊:化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為人品德高尚,誠實、正直,用不著自我宣言,就自然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敬仰。
具體創作時間地點不詳。從詩題看,是詩人的兩位兄長罷使后遣馬歸延州,詩人寫詩相和。當時可能詩人或兄長仕途不順,罷使而歸,但詩人以積極的心態看待。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罷使歸來后的復雜情感和豁達態度。其特點是情感豐富,用典恰當。在文學史上雖不算特別突出,但展現了詩人的才情和心境。
碎霞浮動曉朦朧。春意與花濃。銀瓶素綆,玉泉金甃,真色浸朝紅。花枝人面難常見,青子小叢叢。韶華長在,明年依舊,相與笑春風。
蓉城一謁隔仙凡,耆宿痛凋殘。滄桑經過情依舊,嘔心血、樹蕙滋蘭。惟愿騷壇重振,一朝竟棄塵寰。或當今夕九重寒,瓊宴賦瑤篇?云煙渺渺空凝望,想音容、只在遺編。立雪從今無地,一尊還酹江天。
刊刪理障覓天根,心體昭昭會一原。歲暮更宜深燕養,莫埋書冊動風幡。
春衫雨濕蘇堤暮。記嘗杖屨隨君去。臨海欲觀濤。圣門云日高。老為盤谷序。心賞停云句。八極入清游。相望西海頭。
兩地原同戴一天,別才滿月恍經年。莫愁湖上風光好,曾否花開并蒂蓮。
萬里將孤舫,長江與太湖。山川幾盡越,文字恥為吳。見我故人否,識君高義無。士安交不薄,珍重序三都。
得也與么,未得也與么。寒灰燒殺人,冷地不可臥。丹霞燒木佛,因甚院主眉須墮。
晚去尋村路不平,青溪道上已逢迎。群山半染浮云色,孤月時明新雨晴。天寶石泉簾自白,秦人蠟炬水空橫。相逢亂指神仙跡,一夜羅浮夢未成。
昔有山中人,七日化為虎。開關啖而翁,隳牢摶其婦。六街惡少年,叢薄窺步武。懸旌尾不掉,列炬夜瞔吐。厭飫玄豹脂,垂涎睨麟脯。正晝近市行,聞者皆悲苦。安知溪峒氓,庸騃誰比數。挾砮往從之,機禍迅羅罟。椎鼓獻公所,諸司辟衙戶。貤緡謝彼氓,若豈有職伍。得非裴將軍,獰色貌亦古。何不排九閽,訴天請雷斧。壯夫重時運,若但歸環堵。
壺觴新歲倍含情,卻喜青山最近城。草凍經臺方起色,冰消劍壑不聞聲。客從楚國攜春雪,妓按梁州送早鶯。莫訝頻游題字少,古來吏隱本無名。
時陟層樓望,蕭條客思多。傃風吹大陸,秋色耿長河。劍氣連天遠,笳聲送雁過。他鄉愁日暮,誰為一揚戈。
雨昏煙鎖。飛絮簾前墮。一枕綠云初夢破。萬縷千條愁裹。人前不理絲桐。新妝垂手臨風。三十六園朱李,燕歸何處相逢。
急流勇退復何人,知止空聞老氏言。豈似圣經知至善,修齊事業蓋乾坤。
鷲頭峰古接仙氛,龍尾泉香石溜分。爨婦洗酥凝白雪,樵童叫笛響青云。
鑒湖無日不春風,萬壑千巖影現中。爾在孤山南宕住,西湖消息幾時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