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呂汝州
兀坐東齋讀老莊,
壯夫今已厭雕章。
早吞灝氣清無夢,
夕倚薰爐暖有香。
日射澄波縈暮島,
山排紅葉照秋霜。
相思時玩囊中墨,
土室寒居幸借光。
兀坐東齋讀老莊,
壯夫今已厭雕章。
早吞灝氣清無夢,
夕倚薰爐暖有香。
日射澄波縈暮島,
山排紅葉照秋霜。
相思時玩囊中墨,
土室寒居幸借光。
獨自坐在東齋里研讀《老子》《莊子》,壯年的我如今已厭倦了雕琢辭章。清晨吸納浩然之氣,心境澄明無夢;傍晚靠著熏爐,暖意中彌漫香氣。陽光照射清澈水波,縈繞著黃昏的小島;山巒排列紅葉,映照秋日的寒霜。思念你時常常賞玩囊中的墨寶,我這土屋寒舍有幸借得你的光芒。
兀坐:獨自靜坐。
老莊:《老子》《莊子》,代指道家經典。
雕章:雕琢辭章,指浮華的文辭。
灝氣:浩然之氣,指天地間正大剛健的氣息。
縈:環繞、纏繞。
玩:賞玩、欣賞。
土室:簡陋的土屋,此處為自謙之語。
借光:借重對方的關懷或聲名,此處表達對友人的珍視。
此詩約作于作者晚年或退居期間。此時詩人厭倦官場與浮華文辭,轉向研讀道家經典以修心養性,心境趨于淡泊。與友人呂汝州相隔,故以詩寄贈,既分享當下閑適生活,亦表達對友人的思念與精神依托。
全詩以日常生活場景與秋景為線索,串聯起研讀道家、賞景懷友的內容,主旨是表達對淡泊生活的滿足及對友人的深切思念。詩中情景交融,語言質樸,情感真摯,體現了詩人后期轉向自然與內省的創作傾向。
路傍逢古梅,元是舊相識?;ㄝ嘀獛锥啵噍嘞囝櫹?。
閒靜無凡客,開樽共醉醒。琴彈碧玉調,書展太玄經。酒熟看黃菊,詩成寫素屏。晚來蕭灑甚,山鳥下中庭。
水北君歸隱,匆匆十五年。我來重極目,疑似岳陽川。樓閣參差里,亭臺杳靄邊。鳥聲聽不盡,花底有鳴弦。
胭脂零落井痕荒,水面桃花照艷妝。碧甃一泓沉寶珥,紅泉千點滴銀床。金函半染鉛華色,絲綆猶牽珠翠香。莫問故宮生死地,轆轤容易轉愁腸。
依依古松子,郁郁綠毛身。每長須成節,明年漸庇人。
燈火中宵出苑西,寶香龍札帝親題。北陰朔氣催瓊雪,上界真符煥彩霓。市靜斗星還歷歷,祠深松柏故凄凄。九重此夕憂民意,銀漢瑤光望轉迷。
醉岸烏紗殿影東,宮花低映酒波紅。興來草罷《長楊賦》,獨占高槐灑晚風。
吟罷霞天菊未花,驅車明日是天涯。留人初攬淮南桂,奉使還乘漢水槎。八座官聯班最貴,維城宗子頌非誇。歸來獻賦明光殿,依舊彤云繞翠華。
世有一等流,悠悠似木頭。出語無知解,云我百不憂。問道道不會,問佛佛不求。子細推尋著,茫然一場愁。
離愁亂春鴻,客心醉江柳。送君官亭路,忍把官亭酒。遠別自足悲,況是平生友。行期似可緩,何即遽分手。鷗鷺鳴上下,云帆遞先后。望望不盡頭,落日三江口。
此堂常說法,亦是主中賓。無地容啖啄,緣渠徹骨貧。
亂竹圍清密,垂蘿蔭屈盤。晴林風色淡,晚水日光寒。樹石因誰好,煙云只自漫。群峰若相待,滿眼碧巑岏。
滿天風摵摵,木葉下山城。夜靜群蟲響,秋高片月清。多方身計拙,無病旅愁輕。仲蔚深知己,悠悠江漢情。
智慧皆全,癡頑總至,兩般自是殊方。一能明哲,一個性迷荒。盡是靈中分定,各分別、此理昭彰。還知否,上人九竅,下沒膏肓。彷徨。思這事,暗中積行,便得賢良。稍胡為做作,愚戇來匡。奉勸諸公速悟,行平等、永永清涼。真誠顯,唯邀本有,前路趁仙鄉。
珠霰飄飄柴在肩,且謀燒火過殘年。庭前此際無人立,爐內憑誰續斷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