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贛州嘉濟廟祈雨感應
江東禱雨真靈跡,香火未收簷溜滴。
城中到此夜五更,渡口歸時水三尺。
高田流滿入低田,萬耦齊耕破曉煙。
但愿吾民得飽飯,年年歲歲是豐年。
江東禱雨真靈跡,香火未收簷溜滴。
城中到此夜五更,渡口歸時水三尺。
高田流滿入低田,萬耦齊耕破曉煙。
但愿吾民得飽飯,年年歲歲是豐年。
在江東祈求降雨,這里真是靈驗的神跡,香火還未收,屋檐下的雨滴就開始落下。到了城中已是夜里五更時分,從渡口返回時,河水已漲至三尺深。高處的田地水流滿溢,流入低處的田畝,眾多農具一起耕作,打破了清晨的霧靄。只希望我們的百姓能吃飽飯,年年歲歲都是豐收的年景。
靈跡:靈驗的神跡。
簷溜滴:屋檐下的雨滴。簷,同'檐';溜,水流。
夜五更:五更天,約凌晨3-5點,古代夜間計時單位。
萬耦:指眾多耕作農具,代指農民集體耕作。耦,兩人并耕,此處泛指耕作工具。
破曉煙:打破清晨的霧氣,指清晨勞作開始。
此詩當創作于詩人途經或任職贛州期間。古代農耕依賴雨水,遇旱時百姓常至神廟祈雨。詩中'嘉濟廟'應為當地祈雨神廟,詩人目睹禱雨后及時降雨、農田得潤、農民耕作的景象,故題詩記錄這一'感應'之事,反映當時民間祈雨習俗及對豐收的渴望。
全詩圍繞'祈雨感應'展開,從禱雨靈驗、雨水漲潮到農田灌溉、農忙耕作,層層遞進,最后直述對豐收的祈愿。語言平實,情感真摯,生動展現古代農耕社會對雨水的依賴及對民生的關懷,是一首貼近生活的紀實性詩作。
屬城窮僻地,攬轡遍周流。弊政已更化,名山不廢游。鳴騶留谷口,輕屐歷巖幽。聚看官儀者,相扶半白頭。
顛倒一陽初起。萬化混元同體。光燦射瑤宮。滿堂紅。了正圓明開啟。上下貫穿無底。天地悉空皆空。太玄中。
蘼蕪白芷愁煙渚。曲瓊細卷江南雨。心事怯衣單。樓高生晚寒。云鬟香霧濕。翠袖凄馀泣。春去有來時,春從沙際歸。
苦茗槍旗誠鄙甚,密云龍鳳太高生。一甌為寄忘年友,此味應須識此情。
綺羅香風翡翠車,清明獨傍芙蓉渠。上有云鬟洞仙女,垂羅掩縠煙中語。風月頻驚桃李時,滄波久別鴛鴻侶。欲傳一札孤飛翼,山長水遠無消息。卻鎖重門一院深,半夜空庭明月色。
是非辯白只須欽,敬簡奚消讀呂刑。一片公心一雙眼,心醒醒則眼醒醒。
落落乾坤十四春,逃兵逃賊兩頻頻。爭場麾蓋還松柏,腴土官酋互主賓。衾冷可知身是客,窗寒應笑月窺人。短篙漁父增慚影,戀舊經年又送新。
夢覺羅浮跡已陳,至今想像事如新。相思一夜窗前月,似見三生石上春。的的孤芳冰氣魄,疏疏冷蕊雪精神。料應楚些難招至,欲倩花光為寫真。
人語知舟近,吾行賴不孤。如何當夢覺,猶未盡前途。月落行偏澀,崖高遠費呼。勞人竊自愧,此意不能無。
郊原西與莽蒼連,隔岸人家小徑穿。滿目風光杳無際,柳如山色草如煙。
東京灣畔寫紅霞,眷屬情成眾口誇。海上波濤驚耗簡,從今怕見并頭花。
誰向風塵問謫仙,相逢賀監自飄然。青春畫省追游地,白首金門侍從年。柳色乍分燕塞底,梅花長憶嶺云前。佳期慘淡瓊瑤隔,愁對孤城落日懸。
神在途矣,習習以風。百靈后先,敢一不恭。奔走癘疫,祓除菑兇。顧瞻下方,逍遙從容。
縹緲飛來雙彩鳳。雨疏云淡撩清夢。蘭薄未禁秋。月華如水流。采香溪上路。愁滿參差樹。獨倚晚樓風。斷霞縈素空。
楊白花,無定止。昨日宮中飛,今朝渡江水。江水茫茫千萬里,綿輕雪薄春旖旎。把臂踏歌歌未已,石頭城邊風亂起。楊白花,無定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