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黃子理宣德田居四時 其二
離離小麥黃,習習南風度。桑棗暗蓬麻,耘鋤困朝暮。
種瓜屋東隅,翠蔓已分布。黃花引疏籬,冉冉欲橫路。
白水漫青秧,聯翩下鷗鷺。新絲換濁酒,肴蔌羞薄具。
掃灑聚比鄰,環坐蔭高樹。稚子羨贏余,牽衣傍翁嫗。
牛羊嶺外歸,落日林梢去。餉婦亦還家,笑言隔煙霧。
離離小麥黃,習習南風度。桑棗暗蓬麻,耘鋤困朝暮。
種瓜屋東隅,翠蔓已分布。黃花引疏籬,冉冉欲橫路。
白水漫青秧,聯翩下鷗鷺。新絲換濁酒,肴蔌羞薄具。
掃灑聚比鄰,環坐蔭高樹。稚子羨贏余,牽衣傍翁嫗。
牛羊嶺外歸,落日林梢去。餉婦亦還家,笑言隔煙霧。
小麥整齊排列著漸漸變黃,和暖的南風輕輕吹拂。桑棗的枝葉遮蔽了蓬麻,人們從早到晚忙于耕耘鋤草。在屋子的東南角種上瓜,翠綠的瓜蔓已經四處伸展。黃色的花朵引向稀疏的籬笆,緩緩地好像要橫在路上。白色的水漫過青青的秧苗,鷗鷺翩翩地飛落下來。用新織的蠶絲換了濁酒,菜肴雖簡單但也擺上。打掃干凈屋子邀請鄰居,大家圍坐在高大的樹下。小孩子羨慕有剩余的食物,拉著老人的衣服在旁邊。牛羊從嶺外歸來,落日漸漸隱沒在林梢。送飯的婦女也回到家中,歡聲笑語隔著煙霧傳來。
離離:整齊的樣子。
習習:微風和煦的樣子。
耘鋤:耕耘鋤草。
隅:角落。
冉冉:慢慢地。
肴蔌:菜肴。
贏余:剩余。
餉婦:給田間勞作的人送飯的婦女。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較難確切知曉,但從詩的內容可推測,可能是詩人在游覽鄉村或與友人交流鄉村生活時,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社會環境或許處于相對和平穩定時期,鄉村生活寧靜有序。
這首詩描繪了鄉村田園的四時之景和人們的生活場景,展現了鄉村生活的質樸與美好。詩風清新自然,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未產生重大影響,但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鄉村風貌和人們的生活狀態。
一想流年百事驚,已拋漁父戴塵纓。
青春背我堂堂去,誰憐合負清朝力,獨把風騷破鄭聲。
平生無解亦無操,永日書生坐獨勞。
唯覺宦情如水薄,何事故溪歸未得,幾拋清淺泛紅桃。
身起中宵骨亦驚,一分年少已無成。松吹竹簟朝眠冷,相知莫話詩心苦,未似前賢取得名。
燈澀秋光靜不眠,葉聲身影客窗前。閑園露濕鳴蛩夜,明朝欲別忘形處,愁把離杯聽管弦。
一字新聲一顆珠,轉喉疑是擊珊瑚。
聽時坐部音中有,誰人得向青樓宿,便是仙郎不是夫。
吾君賢相事南征,獨宿軍廚負請纓。
燈室臥孤如怨別,殊憶好僧招不及,
夜來倉卒鎖嚴城。
清如冰雪重如山,百辟嚴趨禮絕攀。
強虜外聞應喪膽,致卻垂衣更何事,幾多詩句詠關關。
新晴天狀濕融融,
徐國灘聲上下洪。
極目澄鮮無限景,
誰致此樓潛惠我,
萬家殘照在河東。
瀵水南流東有堤,
堤邊亭是武陵溪。
槎松配石堪僧坐,
頻來不似軍從事,
只戴紗巾曳杖藜。
惡憐風景極交親,每恨年年作瘦人。
臥晚不曾拋好夜,無限后期知有在,只愁煩作總戎身。
鄉園一別五年歸,回首人間總禍機。
尚勝鄰翁常寂寞,難說累牽還卻去,可憐榆柳尚依依。
南榮軒檻接城闉,適罷祈農此訪春。
九九已從南至盡,欲召羅敷傾一盞,乘閑言語不容人。
南朝才子尚途窮,畢竟應須問葉公。
書劍伴身離泗上,相顧日偏留不得,夜深聊欲一杯同。
庭鎖荒蕪獨夜吟,
西風吹動故山心。
三秋木落半年客,
平生只有松堪對,
露浥霜欺不受侵。
晉國風流阻洳川,
家家弦管路岐邊。
曾為郡職隨分竹,
墻花此日休回避,
不是當時惡少年。
繁總近何如,君才必有余。身歡步兵酒,吏寫魯連書。
坐默聞鼙吹,庭班見雪初。沉碑若果去,一為訪鄰居。
至老不相疏,斯言不是虛。兩心宜一體,同舍又鄰居。
曉角秋砧外,清云白月初。從軍何有用,未造魯連書。
柏梯還擬謝微官,遙擬千峰送法蘭。
行徑未曾青石斷,薇蕨縱多師莫踏,我心猶欲盡圖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