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臬山毅夫提點學士有游會庾樓因用元韻
擁旜昔過趙州關,剖竹今鄰四祖山。
問法幾生成密記,焚香曷月禮慈顏。
知天稍似三無慍,易地何如五不還。
邂逅晦堂聊寄意,而今事事祇如閑。
擁旜昔過趙州關,剖竹今鄰四祖山。
問法幾生成密記,焚香曷月禮慈顏。
知天稍似三無慍,易地何如五不還。
邂逅晦堂聊寄意,而今事事祇如閑。
過去曾持旄節經過趙州關,如今任州官與四祖山相鄰。探尋佛法多年留下深刻記憶,不知何時能焚香禮拜佛顏。知曉天命漸如孔子般不怨不怒,換個環境怎會像五不還天的修行者。偶然與晦堂和尚相遇聊以寄情,如今事事都已看淡,清閑自在。
擁旜:持旄節,指官員出行。旜,同“旄”。
趙州關:地名。
剖竹:古代授官用竹符,剖分為二,一給本人,一留朝廷,后因稱授官為剖竹。
四祖山:佛教圣地。
密記:深刻的記憶。
慈顏:指佛的容顏。
三無慍:出自《論語》,孔子說自己“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這里指不怨不怒的境界。
五不還:佛教術語,指五不還天。
晦堂:可能指晦堂祖心禪師。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中內容推測,詩人可能在任地方官期間,有過豐富的人生閱歷,接觸到佛教文化,在與佛教相關人士交流后,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社會可能佛教文化較為盛行,詩人受其影響,借詩表達自己對佛法的感悟和心境。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對佛法的理解和自身的心境轉變。特點是融合了人生經歷與佛法感悟,用典自然。在文學史上雖不具有廣泛影響力,但反映了當時文人與佛教文化的交流情況。
君行負奇尚,不為急知音。白雪巴人里,朱門蓬戶心。風塵吾道在,雨露世恩深。別有凌云賦,從它競上林。
濃露繁霜著似無,幾多光彩照庭除。何須更待螢兼雪,便好叢邊夜讀書。
悲歡聚散。世事天誰管。梳去梳來雙鬢短。鏡里看看雪滿。燕南十月霜寒。孤身去住都難。何日西窗燈火,眼前兒女團欒。
北方之山恒山尊,上出河漢凌星辰。常時出云作霖雨,滋育萬物乘陽春。東風浩蕩清川瀉,川上人家住瀟灑。內黃舊是故殷城,臨水觀山足公暇。此邦名與山齊高,古來為政多賢勞。高山景仰攀逸駕,母負青年志氣豪。
皇赫怒兮定夷亂,壯士奮兮不遑宴。橫長戟兮箙勁箭,組甲耀兮星辰煥。蹴溟渤兮波濤晏,倚長劍兮扶桑岸,四極奠兮鰲足斷。
挾策上燕京,翩翩萬里程。帆搖揚子渡,雁背越王城。歲暮風塵色,天涯雨雪聲。乘春偕上計,謁帝入承明。駿索千金價,科登片玉名。御堤看弱柳,禁苑聽新鶯。諫獵文章麗,凌云氣象橫。直窺中秘冊,漫請少年纓。滄海龍初起,丹山鳳乍鳴。柏梁多唱和,莫不寄柴荊。
岐路方南北,師門數仞高。一言資善誘,十載笑徒勞。斬板今來此,懷經痛所遭。有疑無與析,揮淚首頻搔。
人間桃李漫春風,流水飛埃過眼空。誰信黃梅深院靜,水梔如玉映群紅。
兩世甘棠大葉榕,城邊望似一峰峰。康公父子多陰雨,太華兒孫亦地宗。春酒人爭持大斗,歲星天使在南禺。依依袞繡東山下,歌舞公歸悵莫從。
空谷返逸驂,陰山響鳴鶴。振玉躧丹墀,懷芳步青閣。
一壑雖云僻,九州嘗共居。縱教宦海窄,自覺一舟虛。芳草已忘怨,幽蘭不受鋤。因聞南鶴淚,莫斷寄來書。
今夕復何夕,得奉君子歡。明燭在高堂,三星燦以爛。巹飲不逮終,縭結自成寬。綢繆非一狀,要約故萬端。感君纏綿意,報以中心肝。愿為黍與臛,奉君朝夕餐。愿為縞與絺,備君衣中單。二候愿多夕,三時愿多寒。金石有時泐,中懷長不刊。鳴雞何咿喔,北斗漸闌干。欲起復彷徨,人生會面難。
棱棱老干傍庭臺,傳自宣尼手自栽。翡翠枝條深雨露,蟄龍鱗甲照階苔。枯榮自寓隨時意,古怪中含造化胎。三匝繞欄殊未厭,卻疑天遣此身來。
令尹登臨多暇日,杖生芝菌筆生埃。溪橫鳳尾寒光去,山擁旌陽翠氣來。晚市張燈明遠近,□□留客舞徘徊。紅裳珠履知多在,點檢惟無□秀才。
君不見連城璧碎不復完,平地水覆難再收。昔日彈冠取卿相,片言不合興戈矛。雷開被寵比干死,竇嬰失勢灌夫囚。道旁荊棘汝自力,進退惟谷心煩憂。綽約春華豈久妍,青青松柏委山丘。君如念東門之黃犬,何如彼西域之青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