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殷父弟知衡州
浮云富貴本無情,出守衡陽地望清。
隴畝良田多樂歲,江山秀氣入重城。
鈴齋宴衎茶罇佚,棠蔭優游獄訟平。
應念區區大梁客,朝衣顛倒趁雞鳴。
浮云富貴本無情,出守衡陽地望清。
隴畝良田多樂歲,江山秀氣入重城。
鈴齋宴衎茶罇佚,棠蔭優游獄訟平。
應念區區大梁客,朝衣顛倒趁雞鳴。
富貴如浮云本就沒有情義,你出任衡陽太守,當地聲望清明。田野里的良田大多是豐收年景,秀麗的江山靈氣融入衡陽城。在鈴齋中宴飲,茶酒安閑,在甘棠樹蔭下悠然自得,訴訟案件也能公平處理。你應該會掛念我這個身處大梁的小人物,我穿著顛倒的朝衣趕在雞鳴時上朝。
浮云富貴:把富貴看成浮云,指不看重富貴。
出守:出任地方官。
地望清:當地聲望清明。
隴畝:田野。
樂歲:豐年。
鈴齋:指州郡長官辦事的地方。
宴衎(kàn):宴飲作樂。
茶罇:茶和酒。罇,同“樽”,酒杯。
棠蔭:甘棠樹蔭,比喻惠政。
區區:自稱的謙詞。
大梁客:作者自指,大梁是古代地名。
朝衣顛倒:形容匆忙。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中可推測,當時殷父弟要去衡陽出任太守,作者與之有一定交情,在其赴任時寫下此詩,可能作者身處大梁,正忙于仕途。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殷父弟去衡陽任職,突出衡陽的美好和殷父弟為官的愜意。其特點是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展現了當時文人之間的送別情誼和對不同生活狀態的感慨。
木主乎東義近仁,斯庵名此稱斯人。遙知虛室蕭閒地,生意滿懷都是春。
春風一蝶自悠揚,八十能過百歲長。莫怪藍田饒晚價,有兒誰似北中郎。
冉冉彤云送火輪,脈脈銀漢寫金旻。曲里清商才入破,腕中團羽不成新。身如合浦初黃葉,心在江東欲紫莼。耐可辭鶯友,那能逐雁臣。
眾生久流轉,迷于自心量。失所精了性,無覺覺所覺。分別見有我,我立生有人。眾生及壽命,一時同具足。展轉生死中,縛脫總迷悶。愚人隨業緣,住于不覺地。智者覺不覺,舍生而取滅。空華陽燄里,顛倒徒掜目。晴空迥無有,觀者莫勞累。汝與諸佛同,一切貪嗔癡。即是戒定慧,直下無有二。亦無無二想,居然登祖位。慎勿下劣心,流轉不知止。一念自覺非,善哉旋庵子。
桂宮連復道,黃山開廣路。遠聽平陵鐘,遙識新豐樹。合殿生光彩,離宮起煙霧。日落歌吹還,塵飛車馬度。
樹杪風高四望山,青回幽徑竹閒閒。春浮煙雨霏微合,日擁江湖指顧間。絲管紛紛吹客袂,香林寂寂倚禪關。千秋羅綺胭脂井,消盡鶯花載酒還。
白簡緋袍寵命新,南行一路見陽春。明時憲府清于水,只許梅花對玉人。
朝來花露滴人香,睡起寒云滿石床。欲剪水簾三十尺,掛君堂上共清涼。
銀燭搖紅照夜深,故教春睡晝沉沉。夢回無語春如許,啼殺東風翠羽禽。
誰識齋居托意深,翛然不受一塵侵。半窗晴日閑觀易,滿座秋風靜鼓琴。策馬已聞辭僰道,揚舲還喜到淮陰。劉伶臺下多春色,行樂應知稱素心。
四壁蛩吟白露團,西園清夜為誰歡。千家門閉中秋月,只有愁人獨自看。
維摩不二門中法,周廟三緘膺上銘。莫道寂然無所說,須知淵默有雷霆。言默當時俱是智,可言而默亦非真。君看王導雖賢者,不語猶能殺伯仁。言以多窮默取容,不如體道守其中。道非言默所能載,畢竟兩端皆是空。鐘鳴谷響孰為然,因擊緣聲故有言。若會雖言本無說,從教千偈口瀾翻。
福地金輿警旦開,千峰靈氣接瑤臺。關門樹擁仙城出,碣石云盤帝宅來。天上玉樓多日月,海中瓊島象蓬萊。微臣竊擬岡陵頌,持獻君王萬壽杯。
東南坐定話形勝,一片鷹翎指日升。千古英雄看聚散,八方風雨作呼應。水生明月知何處,人上高樓又幾層。莫使香銷紅袖冷,儒冠空對讀書燈。
春燈疏雨夜迢迢,潤花梢。落紅飄。隔著銀簾,擁髻聽瀟瀟。如水嫩寒禁不起,添香篆,下羅帷、掩畫寮。畫寮畫寮鎖岑寥。酒初消,書倦拋。聽也聽也,聽不盡、窗外春潮。一枕惺忪,消受可憐宵。料得園畦新韭長,待晴了,倩雙鬟、試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