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
鞭石滔滔遠,填烏歲歲新。
七星橫巨浸,半月映長津。
永固騫崩勢,終無揭厲因。
時逢題柱客,不見脫辀人。
鞭石滔滔遠,填烏歲歲新。
七星橫巨浸,半月映長津。
永固騫崩勢,終無揭厲因。
時逢題柱客,不見脫辀人。
像秦始皇鞭石造橋那樣的壯舉已隨滔滔流水遠去,如精衛填海般的努力每年都有新的故事。橋如七星橫跨在巨大的水域上,又似半月倒映在長長的河津里。它永遠穩固,沒有崩塌的態勢,也不會有因水淺或水深而難以通行的情況。此時遇到像司馬相如那樣題柱立志的人,卻不見像王尊那樣勇救危車的人。
鞭石:傳說秦始皇欲渡海觀日出處,有神人能驅石下海,石行不速,神人鞭之,皆流血。這里借指造橋的壯舉。
填烏:指精衛填海,精衛常銜西山木石以填東海。
七星:形容橋的形狀或布局如七星排列。
巨浸:大湖、大水,這里指寬闊的水域。
半月:形容橋的形狀像半月。
長津:長長的河流。
騫崩:崩塌。
揭厲:《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深則厲,淺則揭’,指涉渡水時,水深則連衣下水,水淺則提起衣服過去。
題柱客:指司馬相如,他出成都北門,題字于橋柱曰‘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此橋’。
脫辀人:指王尊,漢元帝時,王尊為益州刺史,至邛郲九折坂,問知是王陽曾畏懼處,便叱其御者‘驅之!王陽為孝子,王尊為忠臣’。辀,車轅。
具體創作背景不詳,但從詩中可以推測,詩人可能是在看到一座宏偉的橋后,聯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事跡和人物,感慨當下社會風氣和人們的精神狀態,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以橋為切入點,通過對橋的描寫和典故的運用,展現了歷史的滄桑和變遷。詩的主旨在于借古諷今,表達對古人精神的向往和對現實的不滿。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沒有廣泛影響,但體現了詩人的文學素養和對社會的思考。
張公遂如此,海內共悲辛。
逆胡猶遺種,皇天奪老臣。
深知萬言策,不愧九原人。
風雨津亭暮,辭君淚滿君。
端憂傷逝者,花事欲如何。
春色愁邊少,悲悰酒后多。
溪桃方著臉,區木漸成窠。
擬作開眉計,何當掃障魔。
匆匆過三十,夢境日已蹙。
誰知嘆亡羊,但有喜得鹿。
本來作何面,認此逆旅屋。
逢人吹布毛,出世不忍獨。
門外倚車轅,頺然就醉昏。
棧余羊絕美,壓近酒微渾。
一洗窮邊恨,重招去國魂。
客中無晤語,燈燼為誰繁。
借得僧房似釣船,兼旬散發醉江天。
酒能作病真如此,窮乃工詩卻未然。
閑似白鷗雖自許,健如黃犢已無緣。
秋高更欲移家去,先葺云門屋數椽。
寇公壯歲落巴蠻,得意孤亭縹緲間。
常倚曲闌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
遺民雖盡猶能說,老令初來亦愛閑。
正使官清貧至骨,未妨留客聽潺潺。
萬物各有適,所樂乃其天。達人默識之,此意妙難傳。
賢哉漆園吏,知魚豈其然。客問子非魚,烏知魚樂全。
答云我所知,知之濠梁間。問者固已遠,答者不亦難。
要知知魚樂,當作夢蝶觀。周與蝶非兩,魚我寧相懸。
海門孫夫子,讀書必鉤玄。結茅制小亭,下瞰碧玉灣。
因魚揭佳名,理賾非言詮。夫子固知魚,魚亦知君賢。
我欲從之游,褰裳濯清泉。魚乎可勿猜,久矣忘機緣。
八十血氣衰,交累身口故。
喜讀奉親書,竊誦老饕賦。
烹飪付家人,甘旨輒復具。
爛軟既適宜,調芼亦合度。
兒女各貢勤,桮羹走童孺。
鄰里重交情,時時分果茹。
興來一舉觴,直到醉鄉路。
此樂冀百年,此腹恐相負。
菊稟金天精,勁氣凌風霜。
水流山下潭,飲者壽命長。
泛我杯中物,染我詩句香。
所以陶征君,愛之不忍忘。
文章事業蓋群工,盛世明良喜會同。
千首歌詩如白傅,百篇奏議似宣公。
貳師失道違中制,元帥基謀喪后功。
二十年間遂高志,鴟夷一舸鑒湖東。
橙橘年年熟,青黃滿故枝。
坡仙自有見,妙語寄新詩。
好處須令記,欲記難為辭。
公意非我意,我樂公不知。
體會在何所,請觀濠上時。
昨宵榾榾車聲喧,人情嗷嗷不得眠。
今朝一雨忽大足,人聲車聲俱寂然。
吁嗟血汗滴焦土,寸寸灌田亦良苦。
天工作用瞬息間,百頃平疇如翠羽。
須知造物心至公,遠近高下皆一同。
豈唯吾里俱有歲,一涼到骨恩無窮。
昊天莫道高難測,試聽神龍驅霹靂。
爾農一飽不自知,為爾哦詩歌帝力。
唐虞亦人耳,四海可高謝。
哀哉斗升故,諂妄兩憑架。
心明物自賓,能整故能暇。
會當棄人事,面壁度九夏。
少年從宦地,休日喜無涯。
坐上強留客,街頭旋買花。
開軒催汛掃,脫帽共諠嘩。
村巷朋游絕,逢春祇自嗟。
我不如列子,神游御天風。尚應似安石,悠然云海中。
臥看十幅蒲,彎彎若張弓。潮來涌銀山,忽復磨青銅。
饑鶻掠船舷,大魚舞虛空。流落何足道,豪氣蕩肺胸。
歌罷海動色,詩成天改容。行矣跨鵬背,弭節蓬萊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