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張無夢歸天臺
暫謁明光拂斗槎,杖蔾歸去赤城霞。
琳宮重啟仙人室,金闕新辭太帝家。
祇自運心奔白日,何須擲米作丹砂。
云章賜重崆峒遠,還向懸岑煉五芽。
暫謁明光拂斗槎,杖蔾歸去赤城霞。
琳宮重啟仙人室,金闕新辭太帝家。
祇自運心奔白日,何須擲米作丹砂。
云章賜重崆峒遠,還向懸岑煉五芽。
你暫時到皇宮拜見皇帝后,如乘斗槎般歸來,拄著藜杖回到赤城山的云霞中。道觀重新開啟你仙人般的居室,你剛辭別了天帝居住的金闕。你只需用心修煉追求白日飛升,何必用擲米成丹砂的法術。皇帝賞賜的詔書珍貴,崆峒山已在遠方,你還將回到高峻的山峰修煉五芽。
明光:漢代宮殿名,這里借指皇宮。斗槎:傳說中來往于海上和天河間的木筏。
杖蔾:拄著藜杖。赤城霞:赤城山的云霞,赤城山在天臺縣北,為天臺山南門。
琳宮:道觀。
金闕:指天帝居住的宮殿,這里借指皇宮。太帝:天帝。
祇:只。運心:用心。奔白日:指修煉追求白日飛升。
擲米作丹砂:一種法術。
云章:指皇帝的詔書。崆峒:山名,傳說黃帝曾問道于崆峒山的廣成子。
懸岑:高峻的山峰。五芽:道教指五行之生氣。
此詩應是張無夢拜見皇帝后準備回歸天臺時,作者為其送行而作。張無夢是北宋著名道士,曾受皇帝召見,皇帝對其頗為禮遇。作者可能是在當時的社會崇道氛圍下,有感于張無夢的修道追求和其在宮廷與仙山之間的經歷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送張無夢歸天臺,突出了張無夢的道士身份和修煉追求。其特點是充滿道教文化氣息,用典豐富。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反映了當時社會崇道的風氣和文人與道士的交往。
世事從來似弈棋,黃龍青白耍斯梯。紅袍不及藍袍好,行酒青衣古有之。
月黑林間亦自奇,蓮花兩朵白如衣。初疑野鷺池中立,試拍欄干嚇不飛。
有妹有妹在鐘離,良人早歿諸孤癡。長淮浪高蛟龍怒,十年不見來何時。扁舟欲往箭滿眼,杳杳南國多旌旗。嗚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為我啼清晝。
日邊雁帶臘寒去,雪里梅將春信來。
風沈冷月無聲。過三更。愁說佳人不見碧云橫。人縱見。情終遠。竟何成。依舊玉釵斜拔剔孤燈。
抽水馬桶少不了,洋房汽車冇不行。此外摩登齊破壞,長袍騎射慶升平。
狗盜雞鳴卻遇知,可憐真士不逢時。詩書若作空言看,鳳至鸞游孰致之。
四山多風溪水急,寒雨颯颯枯樹濕。黃蒿古城云不開,白狐跳梁黃狐立。我生何為在窮谷,中夜起坐萬感集。嗚呼五歌兮歌正長,魂招不來歸故鄉。
塵生宮闕霧濛濛,萬騎龍飛幸越中。在野三閭君不顧,乘軒衛鶴懿何功。雖知四海同文久,未合中原武備空。星落夜原妖氣滿,漢家麟閣待英雄。
啼烏攪夢頻驚。數寒更。依約青鸞消息下層城。尋無處。歸無路。意難平。還是鰥鰥獨寐到天明。
五四五卅亡國禍,造反武昌更不該。微笑捻須張大辮,石頭城畔日徘徊。
南有龍兮在山湫,古木巃嵷枝相樛。木葉黃落龍正蟄,蝮蛇東來水上游。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劍欲斬且復休。嗚呼六歌兮歌思遲,溪壑為我回春姿。
半生繁會想梨園,醒耳秋風鳳語弦。我亦秦關歸未暇,故都休說汴河邊。
臨安皓月色如圭,清景傷時一慘悽。未見山前歸牧馬,猶聞江上帶征■。鯤為魚隊潛鱗困,鶴處雞群病翅低。正是四郊多壘日,波濤早晚靜鯨鯢。
生憎滿院流螢。亂風燈。恁自沾花惹草暗還明。飄疑雨。暉叢樹。織愁生。留照砌蛩啼恨一聲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