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和陶淵明雜詩十一首 其一○
吾兄昔在朝,屢欲請會稽。
誓將老陽羨,洞天隠蒼崖。
時事乃大謬,寧復守此懷。
區區芥子中,豈有兩須彌。
舉眼即見兄,何者為別離。
尻輿駕神馬,孰為策與羈。
弭節過蓬萊,海波看增虧。
吾兄昔在朝,屢欲請會稽。
誓將老陽羨,洞天隠蒼崖。
時事乃大謬,寧復守此懷。
區區芥子中,豈有兩須彌。
舉眼即見兄,何者為別離。
尻輿駕神馬,孰為策與羈。
弭節過蓬萊,海波看增虧。
我的兄長昔日在朝廷時,多次想請求到會稽任職。發誓要在陽羨養老,在那洞天般的地方隱居于蒼崖之下。可時事卻大錯特錯,哪還能守住這個想法。小小的芥子之中,怎么能容納兩座須彌山。一抬眼就能見到兄長,什么才算是別離呢。以尻為車、以神為馬自在遨游,誰還會在意馬鞭和韁繩。停下車馬經過蓬萊,看著海波的漲落。
和:唱和。子瞻:蘇軾的字。會稽:今浙江紹興。陽羨:今江蘇宜興。洞天:道教稱神仙居住的地方。須彌:佛教傳說中的山名。尻輿駕神馬:出自《莊子·大宗師》,指以尻為車,以神為馬,任其自然。弭節:停車。
此詩是蘇轍唱和蘇軾和陶淵明雜詩而作。蘇軾在朝廷時曾有到會稽任職、隱居陽羨的想法,但因時事變化未能實現。蘇轍在詩中表達了對兄長經歷的感慨以及自己的心境。具體創作時間可能與蘇軾在仕途上遭遇波折有關。
這首詩主旨圍繞兄長理想的破滅與當下的心境展開。其突出特點是情感真摯,既有對現實的無奈,又有超脫的曠達。在文學史上雖不如蘇軾作品知名,但也體現了蘇轍詩歌的風格和他與蘇軾之間的深厚情誼。
高齋紅綻雨初消,美酒良晨未寂寥。歸客正尋芳草路,南天早是落花朝。交情到處多投轄,詩卷誰家得射雕。含嚼菁華不成句,杜陵持論薄蘭苕。
雙眉不掃鏡心空,鎮日開窗候北風。聞道征衣猶未薄,曉鐘斜月過山東。
千齡期運到如今,古佛更生愿力深。鼎鑄萬方陶冶地,燈傳一點圣賢心。全機徑度曹溪水,大地同沾傅野霖。從此不須憂歲旱,桑麻處處樹陰陰。
天之于吾何為乎,君之危兮臣羞矣。天之于世何為乎,龍之亢弓鯨凌耳。女媧之腸何如共工之頭,不周山崩天地圮。麟騶同賢者避世,以兵毒人唯虎兕。蒼生肉腐不足食,胾斮衣冠充俎幾。嗟德之生以植良,不惟植良遹以理。不能使世之皆禹稷而無羿奡兮,雖德之生乃可恥。
葳蕤三青鳥,取食饗王母。?嶪三危山,何復棲其首。鴟鳥不足群,傲■非所友。眷從戴勝人,千春在前后。
壺公山高蘭水深,先生挑竹慣登臨。東風蘋藻千年祀,落日江湖萬里心。窄徑亭臺春寂寂,聯村桑柘晝陰陰。拿舟自笑孤狂子,得侍儀刑伴朗吟。
折坂殿懸厓,悠然縱鞍韅。綿綿谷口云,飄墮白如練。峰巒忽相冒,奇石還驚眩。大者數十尋,小或等冠弁。峰巔有紺宇,歷歷皆可見。永懷僧棲樂,倍覺塵情倦。稀逢采芝侶,獨立幾回眄。
偷閑水榭才三宿,便擬誅茅足醉醒。幾樹紅酣穿社燕,四山綠瀉入疏欞。澄湖長愛身堪隱,人海終憐局未停。揖手野鷗還暫去,松濤竹露夢中馨。
寰中。儒宗。惟公。坐春風。融融。三千泗濱昔相從。亂離危厄重重。尋舊宮。師表一碑豐。屹屹高堂環竹松。通今博古,道義橫胸。哲人去后,浩氣縈回昊穹。千載兮山蔥蘢。百世兮湖溟濛。湖山瞻德隆。門墻桃李秾。四海發花紅。傳業薪火無盡窮。
嶺路吳江隔一關,一篷風去一篷還。灘聲漁唱原堪樂,不向仙人乞大丹。
一點銀蟾在碧空,千載城廓夜玲瓏。回首昔日遨游處,覺得分明是管中。今日曾知進步來,彀愚深自克多才。些兒不閉公門戶,盡著多才打不開。
面裂愁出門,指直但藏袖。誰云三峽熱,有此凜冽候。殷勤愧雪片,飛舞為我壽。方驚四山積,已見萬瓦覆。豈惟寒到骨,遂覺疾在腠。地爐熾薪炭,噤坐連昏晝。梅花真強項,不肯落春后。俗人愛桃李,苦道太疏瘦。清芬終見賞,此事非速售。已矣吾何言,高枕聽檐溜。
王郎才地本凡庸,愛女憐才感謝公。羯末許陪狂爛漫,云英教捧醉朦朧。肯令癡恚隨中婦,喜見嬌雛似外翁。共繞病人連夜坐,最傷心處此心同。
夢隔關河后,浮云變復常。來過遲皓月,坐久爇名香。良晤憐多別,深杯惜未狂。燈光紛去馬,投轄賦流黃。
寒泉將雨小池渾,淡淡光風散藻蘋。丹鯽騰梭驚燕沒,青鰱吹絮趁蛙喧。江湖若個長竿伴,日月依然直釣軒。最好夜深持燭看,碧虛如鏡白波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