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遲田舍雜詩九首 其六
試問西寺僧,云何古佛意。
別無安心法,但復餠師餽。
外物來無從,往亦無所至。
佛法見在前,我亦從此逝。
試問西寺僧,云何古佛意。
別無安心法,但復餠師餽。
外物來無從,往亦無所至。
佛法見在前,我亦從此逝。
試著詢問西寺的僧人,什么是古佛的深意。并沒有其他讓內心安定的方法,只有餅師送來的饋贈。外界事物不知從何而來,離去也不知去往何處。佛法就呈現在眼前,我也從此追隨它。
云何:如何,怎樣。
安心法:使內心安定的方法。
餠師:做餅的師傅。餽:同“饋”,贈送。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詩人可能處于對人生、對內心安寧有所思索的階段,接觸到佛教思想,試圖從佛法中尋求答案,以擺脫外界事物的干擾,獲得心靈的平靜。
這首詩主旨是探尋佛法以安心。其突出特點是用簡單的問答和日常場景闡述佛法哲理。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體現了當時文人對佛教思想的關注和思考。
不為栽松種茯苓,祇緣山色四時青。老僧只恐移松去,留與青山作畫屏。
高齋獨宿寢衣輕,覆簟余香似有情。門掩青苔秋淡泊,心同白露曉澄清。新詩夜得思貽友,靈藥朝餐學養生。但乞閑身長似此,已將云霧等浮名。
三尺龍盤古到今,波光凝碧暮云深。沈絲不斷應無底,山腳池心徹海心。
路入秋江十月交,蹣跚茶樹遍山腰。黃云割盡青云起,幾處楓林弄晚嬌。
良家無外慕,躬耕修隱德。庚庚東西畝,宜禾更宜麥。跡勞不自悔,志靜乃云適。茨茅荊溪滸,清幽多水石。西挹銅官秀,右匯太湖碧。林春鳥雀鳴,鄰并戒作息。和風拂田稚,蕊蕊行復粒。兒孫候歸來,竹戶燈火夕。引觴漫沾醉,偃息就北壁。所得還自賀,不敢忘帝力。
故人嶺海尚棲遲,九列雖叨敢道宜。季重有書方悔俠,偉長中論未逢知。誰偏謝豹啼丹地,并許娵隅托素時。莫怪承恩還避輦,至今猶自怯蛾眉。
千山坐擁花如雪,思量與解連環結。隔院理瑤箏,嬌多睡未醒。起來眉翠薄,私印瞢騰覺。凄淚不須彈,人前半語難。
人間塵土何地無,道人自愛居江湖。江湖佳處寫不盡,且復想像陳其觕。有舟如葉君勿笑,氣象乃欲吞堪輿。四時風景皆可樂,歲晚獨與天游俱。青山昨夜忽遁去,萬象一色涵冰壺。眼界疑墮清虛府,心境直造鴻荒初。道人箕踞受奇供,但訝光怪生籧篨。霜筠露籜政不俗,更欲緣飾為瓊琚。湘江清碧俯見底,岳麓倒影寒縈紆。興來不省有物我,短蓑獨速歌吳歈。可憐翠被秦復陶,但鼓憂患來攻驅。莫言雪盡篷遂廢,敲雨承月仍相娛。
大洼五月,坦平野、嫩草新花密織。水滿田疇牛倒影,浪濺鞭飛勁足。綠蔭樹中拋珠滴玉,叫道光陰迫。春風情好,萬紫千紅涂徹。一春勞作力佳,欣欣對鏡,卻喜容顏黑。遙憶邊荒偏愛女,三載荷槍國北。迢遞江山,辛勤歲月,更沸心頭血。新添白發,情腸千倍增熱。
傾蓋相逢意頗深,高軒銀燭夜沉沉。斗邊久識豐城劍,堂上初聽單父琴。百里謳吟欣化俗,千秋風雅重知音。別來復枉瑤華贈,回首山城思不禁。
梧桐菡萏盡傷秋,解讀山苗泛海舟。欲覓蘇髯牛矢路,固辭鄒魯鳳儀州。林泉有約心先許,瘴骨無朋誰與收。今日回思當日事,荒塘浪涌碎萍浮。
長庚殘月曉西東,枕上吟馀響石淙。涼雨疏桐過末伏,小亭幽徑長芳叢。季方難弟龍湖遠,老杜狂夫飯顆同。秋月華星雙入手,更攀菡萏映杯紅。
瞻彼象峰兮維麓陂陀,考昔早亡兮托體其阿。兒焚黃兮親知不知,兒樹未兮日益以多。嗚呼,謂天匪高兮謂地不那,生不父識兮悲其奈何。
當年曾過宋東鄰。汗漫踏芳塵。如今記得歡游處,畫橋橫、綠水鄰粼。借問酒家何處,牧童遙指華村。近來樂事底因循。春又過三分。百年能幾開懷抱,繞天涯、芳草銷魂。但愿有錢留客,也勝騎馬入門。
南徐城古樹蒼蒼,衙府樓臺盡枕江。甘露鐘聲清醉榻,海門山色滴吟窗。直廬久負題紅葉,出鎮何妨擁碧幢。聞說秋來自高尚,道裝筇竹鶴成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