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潮二首 其一
潮來海若一長呼,潮去蕭條一吸余。
初見千艘委泥土,忽浮萬斛溯空虛。
映山少避曾非久,借勢前行卻自如。
天地尚遭人意料,乘時使氣定粗疏。
潮來海若一長呼,潮去蕭條一吸余。
初見千艘委泥土,忽浮萬斛溯空虛。
映山少避曾非久,借勢前行卻自如。
天地尚遭人意料,乘時使氣定粗疏。
潮水涌來時海神發出一聲長呼,潮水退去后只剩一片蕭條景象仿佛是它吸氣后的余勢。剛開始看到眾多船只被困在泥中,忽然間萬斛大船又能在潮水上凌空溯流而行。船只靠近山巒稍微避讓也沒花多長時間,借著潮水的勢頭前行十分自如。天地間的變化尚且能被人預料,那些趁著時機逞能使氣的人實在是粗疏魯莽。
海若:傳說中的海神。
委:拋棄,這里指被困。
萬斛:形容船大,斛是古代容量單位。
乘時使氣:趁著時機逞能使氣。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可能是詩人在海邊目睹潮起潮落、船只隨潮而行的景象后有感而發。當時社會或許存在一些憑借時勢逞強的人,詩人借此表達自己的看法。
這首詩主旨在于借潮水漲落和船只的行止,揭示自然變化規律和對人的警示。其特點是借景喻理,通過生動的場景描寫傳達深刻的哲理,在文學史上體現了詩人對生活細致觀察和思考后進行創作的特色。
晚景桑榆方見用,秋霜蒲柳已先凋。
虞兮命矣甘為土,鯉也天乎竟不苗。
奇禍一門曾未見,旅魂萬里若為招。
傷心此地鸞棲棘,不見摶風上九霄。
環湖皆好山,最是靈隱秀。后矗北高峰,前結飛來竇。
繞寺山水幽,巀嵲山門右。山泉落琤琮,樹根蟠透漏。
聞道云雨興,常有雷霆斗。澗聲搖天風,瀑流出石溜。
洞中一線天,天半百層岫。咫尺分乾坤,曲折現昏晝。
行到冷泉亭,遍看云峰皺。入寺挹慧光,金身十丈彀。
五百護尊者,重重如列宿。禪房云氣多,經樓山嵐湊。
爰登寺后山,高峰凌霄宙。古樹若飛龍,眾石皆臥獸。
徘徊四山低,南峰可俯就。復到觀海亭,江海入袍袖。
此行遍江南,湖山盡停留。此境良未逢,高奇兼秀透。
山連上天竺,嶺真古靈鷲。澹蕩寺門前,湖光浮綺繡。
離多倍覺故情歡,
卻望針樓欲上難。
記得星橋逢兩度,
玉釵人共憑闌干。
道衰無侶自孤吟,時向林間坐夜深。情見兩忘誰共語,等閒辜負昔人心。
草深堂下日沉沉,鐵壁銀山若個任。晚近不生真法器,床頭高掛伯牙琴。
不是無心為后昆,都緣慚負昔時聞。羚羊掛角無蹤跡,一簇金羈向白云。
成均典教遂忘機,圣主恩深許暫歸。疋馬又從江上別,孤舟還向雁邊微。
初霜落葉驚吳苑,夜火寒砧入帝畿。自笑不才逢盛世,故山空老薜蘿衣。
荒居病起對空林,鄰笛誰堪折柳音。白首襟期驚是夢,滄波離別惜同心。
梨關月出鴻聲小,笠澤天寒騎影深。遙想圣朝多雨露,未應官冷解朝簪。
猗與太史公,振代見才杰。百氏勤雕鎪,二典恣漁獵。雄章發天造,大手揚帝烈。至今藝士林,冠世推閥閱。
忠文起草昧,弱冠宣王猷。雄才動宸寧,大節揚蠻陬。肝腸凜鐵石,毛發如懸疣。巍巍文士烈,燁燁垂千秋。
奕奕空同生,名家出華右。雕龍擅制作,繡虎威百獸。才啟北地先,裔屬潁濱后。遂令赤松頂,峨眉郁同秀。
才賢萃吾婺,仲子維吾宗。雙溪濯蘅杜,三洞捫芙蓉。霜蹄縶百里,天門恨九重。寥寥信安集,一臠窺良工。
仲謀才志擬難兄,江左開基事竟成。
仇國稱臣緣底急,同盟歸妹卻相傾。
南邦文武材何在,東鄂江山跡已更。
惟有遺宮傳避暑,古苔荒草對孤城。
談心握手細論交,沖雨何妨曉出郊。
空谷有緣頻倒屣,草堂無徑欲誅茅。
且憑尊酒攢幽思,未暇炎涼與世嘲。
此別思君無個事,山門惟許一僧敲。
山徑攲危細棧通,
孤村小店夕陽紅。
竹郎有廟臨江際,
木客無家住箐中。
食指清晨動,饞涎異味來。
高情分石芥,辣性似徂徠。
服形百神朝,刳心萬緣盡。
我無退轉境,何以有精進。
戲為汗漫游,八極一何近。
渺渺東海水,累累北邙墳。
向來歌舞處,忽復成荒村。
愚人如鹿耳,其死了無魂。
孰知九霄間,玄圃枕昆崙。
緇塵化人衣,蒼蘿誰與捫。
風勁雕逾健,途危驥不羈。
歸魂隨使節,血雨捲靈旗。
悍將多亡命,行人未失辭。
酈生今不死,地下有相知。
重翻舊夢到春城,一度唫回百愴情。徒剩吉光留片羽,賭詩從苦論輸贏。
一家風雅憶閨中,鮑妹粱妻才調同。惆悵芳園聯詠地,傷心依舊夕陽紅。
我愧樗材炙蕙芳,徽風雅調引來長。十年離恨猶能說,時對云容想羽裳。
銜杯今日正愉思,話舊偏教憶昔時。寸紙付君頻鄭重,故人墓草又離離。
寥落元龍百尺樓,祗馀湖海氣難收。
雄心河曲三呼渡,殘夢天門八督州。
嵩室白衣歸李泌,谷城黃石瘞留侯。
劉郎已悔神仙誤,天上何曾可寄愁?
鵲橋昨夜玉軿回,
云散香銷盡可哀。
寂寂空房正腸斷,
清光一片為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