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廬山三首 其一
當年五月訪廬山,山翠溪聲寢食間。
藤杖復隨春色到,寒泉頓與客心閑。
巖頭懸布煎茶足,峽口驚雷泛葉慳。
待得前村新雨遍,扁舟應逐好風還。
當年五月訪廬山,山翠溪聲寢食間。
藤杖復隨春色到,寒泉頓與客心閑。
巖頭懸布煎茶足,峽口驚雷泛葉慳。
待得前村新雨遍,扁舟應逐好風還。
當年五月我來廬山游覽,那青山翠色、溪澗聲響時刻伴隨在我的飲食起居中。如今我又拄著藤杖隨著春色再次來到這里,山間寒泉頓時讓我的內心閑適下來。巖頭的瀑布之水用來煎茶十分充足,峽口如驚雷般的水流卻難以讓樹葉漂浮。等到前村都被新雨滋潤,我就該乘上扁舟順著好風回去了。
藤杖:藤制的手杖。
懸布:指瀑布。
泛葉:讓樹葉漂浮,這里形容水流湍急。
慳:缺少,這里指難以實現。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詩人曾在五月游覽過廬山,此次是再次游覽。可能是在一個春色盎然之時,詩人故地重游,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廬山景色,展現游覽的閑適心境。其特點是景色描寫生動,情感表達自然。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重大影響,但體現了詩人對自然的敏銳感知和細膩表達。
觀花匪禁,吞吐大荒。
由道返氣,處得以狂。
天風浪浪,海山蒼蒼。
真力彌滿,萬象在旁。
前招三辰,后引鳳皇。
曉策六鼇,濯足扶桑。
三年身逐漢諸侯,賓榻容居最上頭。
飽聽笙歌陪痛飲,熟尋云水縱閑游。
朱門鎖閉煙嵐暮,鈴閣清冷水木秋。
月滿前山圓不動,更邀詩客上高樓。
三十年來要自觀,履春冰恐未為難。
自于南國同埋劍,誰向東門便掛冠。
早是人情飛絮薄,可堪時令太行寒。
多慙幸住匡山下,偷得秾嵐坐臥看。
共訝高樓望,匡廬色已空。
白云橫野闊,遮岳與天同。
數點雨入酒,滿襟香在風。
遠江吟得出,方下郡齋東。
偶向江頭別釣磯,等閑經歲與心違。
虛教六尺受辛苦,枉把一身憂是非。
青桂本來無欠負,碧霄何處有因依?
春風不用相催促,回避花時也解歸。
欲返不盡,相期與來。
明漪絕底,奇花初胎。
青春鸚鵡,楊柳池臺。
碧山人來,清酒滿杯。
生氣遠出,不著死灰。
妙造自然,伊誰與裁。
古物神光雪見羞,未能擎出恐泉流。
暗臨黑水蛟螭泣,潛倚空山鬼魅愁。
生怕雷霆號澗底,長聞風雨在床頭。
垂情不用將閑氣,惱亂司空犯斗牛。
不識人間巧路岐,只將端拙泥神祇。
與他名利本無分,卻共水云曾有期。
大抵物情應莫料,近來天意也須疑。
自憐心計今如此,憑仗春醪為解頤。
江徼多佳景,秋吟興未窮。
送來松檻雨,半是蓼花風。
浪猛驚翹鷺,煙昏叫斷鴻。
不知今夜客,幾處臥鳴篷。
畹蘭未必因香折,湖象多應為齒焚。
兼濟直饒同巨楫,自由何似學孤云。
秋深櫟菌樵來得,木末山鼯夢斷聞。
閑憑竹軒游子過,替他愁見日西曛。
是有真跡,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
水流花開,清露未晞。要路愈遠,幽行為遲。
語不欲犯,思不欲癡。猶春于綠,明月雪時。
十年磨鏃事鋒铓,始逐朱旗入戰塲。
四海風云難際會,一生肝膽易開張。
退飛鶯谷春零落,倒卓龍門路渺茫。
今日慙知也慙命,笑余歌罷忽凄涼。
辭天出塞陣云空,霧卷霞開萬里通。
親受虎符安宇宙,誓將龍劍定英雄。
殘霜敢冒高懸日,秋葉爭禁大段風。
為報南蠻須屏跡,不同蜀將武侯功。
何事深山嘯復歌,短弓長劍不如他。
且圖青史垂名穩,從道前賢自滯多。
??鷃敢辭棲短棘,鳳凰猶解怯高羅。
人生若得逢堯舜,便是巢由亦易過。
惟性所宅,真取弗羈。
拾物自富,與率為期。
筑屋松下,脫帽看詩。
但知旦暮,不辨何時。
倘然適意,豈必有為。
若其天放,如是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