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伯埭上斗野亭
細雨添春色,微風凈牐流。
徂年半今世,生計一扁舟。
飲食隨魚蟹,封疆入斗牛。
江波方在眼,轉覺此生浮。
細雨添春色,微風凈牐流。
徂年半今世,生計一扁舟。
飲食隨魚蟹,封疆入斗牛。
江波方在眼,轉覺此生浮。
細雨增添了春天的景色,微風使閘口的水流平靜。過去的歲月已過了半生,謀生全靠這一葉扁舟。飲食不過是魚和蟹,所到之地已進入斗牛星宿的分野。江波就在眼前,反而覺得這一生如浮萍般漂泊不定。
埭(dài):土壩。斗野亭:亭名。
牐(zhá):同“閘”,水閘。
徂(cú)年:過去的歲月。
封疆:疆界,這里指所到的地域。斗牛:星宿名,即斗宿和牛宿。古人常用星宿分野來劃分地域。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推測詩人可能是在旅途中,看到春天景色,聯想到自己半生漂泊,以船為家的生活,從而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感慨時光與人生,以景入情,借景抒情。其特點是景中含情,情隨景生。在文學史上雖無顯著地位,但展現了詩人細膩的情感和對生活的感悟。
九日三眠火力齊,五朝又報四眠時。辛勤一月方能繭,繰得成絲卻賣絲。掃下烏兒毛樣細,滿箱桑葉剪青柔。大姑不似三姑巧,今歲繰絲兩倍收。
遠樹微波黯不分,闔閭城畔寄孤云。春來盡有還鄉夢,除卻青山便是君。
茅屋何人住,秋林晚對山。也知乘興出,多在白云間。
我亦身同不系舟,行年六十尚飄浮。胸中丘壑分明在,欲起先生彩筆收。
暮山如淡復如濃,煙拂山前一兩重。山背更將霞萬疋,生紅錦障裹青峰。
驅車首陽下,望古懷清芬。斯人久已化,令名今尚存。讓國就倫命,殺身以成仁。如何有千駟,寂寞身無聞。
底官得似教官清,吏不能塵以道鳴。三鳣堂前推老宿,百花洲上見諸生。斯文有脈煩珍護,何地無才要作成。朝列諸公半知己,匪朝吹上玉皇京。
未拂征衣滿面塵,云林何計乞閒身。荒村白日有啼鳥,廢屋頹垣無住人。大地豈應終破碎,普天誰為正君臣。高堂自有二親在,且向晨昏事盥巾。
山中無供養,時復飯胡麻。不是桃源水,何人漱落花。
轉盡東湖興未妨,回尋曲徑認盆裝。花微點綴妍堪食,石一經營傲欲狂。竹影依來人益瘦,梅詩讀罷口還香。堤枝剩得無心管,借與羞禽作客房。
道法不仁亦不傷,本末原始須究量。生逢弱勢安可訴,頭顱不抵橡皮章。
故人過我宿,青燈夜何其。殷勤接軟語,尊俎聊設施。山寒耿孤月,溪凈生微飔。索居負幽意,局蹐諒何為。況于干戈際,沉郁多幽思。子獨心神舒,六學一貫之。相從歲年晚,慨彼時事非。我衰如倦翮,幽棲忘遠翔。平生性耿介,固于圓鑿方。白云自怡悅,欲寄難持將。子尚苦讀書,一覽應五行。蒼山可杖策,午溪可舟航。曷不時相從,攄懷寄詞章。別后情如何,煙水愁莽蒼。
先生七十五春秋,始抱蘭枝第一籌。來晚恰符園果讖,名成須著錦標頭。家書便合添千卷,身世真堪老一丘。卻望壽筵無幾日,酒杯重疊費公酬。
圖書出河洛,羲禹闡幽玄。列圣繼有作,人文日昭宣。伸尼感鳳鳥,至理寓微言。自從秦漢來,但見枝葉繁。寥寥千載后,濂洛探其源。紫陽具條理,垂裕啟后昆。前修去已遠,來哲未有聞。瑰辭逞葩艷,寧復歸本根。
方外何嘗浪得名,士林高處學遷鶯。遠公能重陶元亮,老漢常陪石曼卿。日暮碧云追雅致,陽春白雪有馀聲。江南煙雨樓臺好,盡意推敲不用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