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子瞻送范景仁游嵩洛
尋山非事役,行路不應難。
洛浦花初滿,嵩高雪尚寒。
平林抽凍筍,奇艷變山丹。
節物朝朝好,肩輿步步安。
酴醾釀臘酒,苜蓿薦朝盤。
得意忘春晚,逢人語夜闌。
歸休三黜柳,賦詠五噫鸞。
鶴老身仍健,鴻飛世共看。
云移忽千里,世路脫重灘。
西望應思蜀,東還定過韓。
平川涉清潁,絕頂上封壇。
出處看公意,令人欲棄官。
尋山非事役,行路不應難。
洛浦花初滿,嵩高雪尚寒。
平林抽凍筍,奇艷變山丹。
節物朝朝好,肩輿步步安。
酴醾釀臘酒,苜蓿薦朝盤。
得意忘春晚,逢人語夜闌。
歸休三黜柳,賦詠五噫鸞。
鶴老身仍健,鴻飛世共看。
云移忽千里,世路脫重灘。
西望應思蜀,東還定過韓。
平川涉清潁,絕頂上封壇。
出處看公意,令人欲棄官。
游覽山川并非公務差遣,行路本不應覺得艱難。洛水之畔花朵剛剛開滿,嵩山之上積雪還帶著寒意。平曠樹林里抽出凍筍,奇異艷麗的山丹花綻放。節令景物日日美好,乘坐肩輿步步安穩。用酴醾花釀造臘月的酒,用苜蓿菜供奉早餐。得意之時忘了已是晚春,與人交談直至夜深。如同三次被貶仍能歸隱的柳下惠,又似作《五噫歌》的梁鴻般賦詩吟詠。仙鶴年老但身體依舊康健,鴻雁高飛為世人所共見。云朵移動忽然就到了千里之外,人生道路擺脫了重重險灘。向西望應會思念蜀地,東歸時必定會路過韓國故地。在平坦的原野涉過清澈的潁水,登上絕頂去封禪的祭壇。是出仕還是歸隱就看您的心意,這讓我也想棄官歸隱了。
次韻:按照別人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子瞻:蘇軾的字。范景仁:即范鎮,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事役:公務差遣。
洛浦:洛水之畔。
嵩高:嵩山。
平林:平曠的樹林。
山丹:一種野生的紅色百合花。
節物:隨季節而變化的景物。
肩輿:轎子。
酴醾(tú mí):一種花,可用來釀酒。
苜蓿(mù xu):一種野菜。薦:供奉。
三黜柳:指柳下惠,他曾三次被黜而不失其志。
五噫鸞:指梁鴻,他路過京城時作《五噫歌》。
鶴老:以鶴喻范景仁年老。
鴻飛:鴻雁高飛,比喻范景仁的高行。
潁:潁水。
封壇:古代帝王在山頂筑壇祭天。
出處:指出仕和歸隱。
此詩是蘇轍按照蘇軾送范景仁游嵩洛詩的韻腳和次序所作。范鎮是北宋著名學者,此時可能已致仕,準備游覽嵩洛等地。蘇轍通過此詩表達對友人的祝福和自身心境。創作時間應在北宋時期,當時政治局勢相對穩定,但黨爭也逐漸顯現,一些文人在仕與隱之間有所思考。
這首詩主旨是送范景仁游嵩洛,突出描繪了旅途景色和范景仁的愜意狀態。詩中展現出蘇轍對自然和閑適生活的向往,在文學史上體現了蘇轍詩歌清新自然、情感真摯的特點,反映了當時文人的思想情趣和精神追求。
昨日雨,今日雨。漁父謳歌,老農歡舞。堪笑蒲許林中,鄧師伯把不定,卻向豆子山前打瓦鼓。熟不熟,但看五月廿六。
淳于諷子輿,嫂溺援以手。避嫌忍坐視,毋乃君子咎。以道援天下,其義在不茍。徒手將何施,行權豈可狃。枉尺而直尋,逆取而順守。本原既不端,詎免天下詬。
天厭花黃色改殷,東籬景物似東山。逗遛春蕊為秋蕊,荊棘了無藏葉間。
九清三境,飆馭杳難追。功烈并巍巍。洛都不及西巡到,猶識睟容歸。三條馳道隱金槌。仙仗共逶迤。珠宮紺宇申嚴奉,億載固皇基。
莊生守宇泰,老氏念無為。惟應屏物累,可與悟玄機。狂流射波瀾,世路多險巇。此心方寂如,安能為變移。
雨歇涼生,天高氣爽,又是一歲重陽。雁聲來處,云白草茫茫?黃菊知人無酒,也不惜、椷死幽芳。龍山上,西風暝靄,落日下牛羊。登樓,何限興,一齊分付,絡緯寒螀。把古今閑事,莫更思量。坐到銀河案戶,城角盡、月轉空墻。凝眸久,驚烏蜚起,零露濕衣裳。
枯松強鉆膏,槁竹欲瀝汁。兩窮相值遇,相哀莫相濕。不知我與君,交游竟何得。心法幸相語,頭然未為急。愿為穿云鶻,莫作將雛鴨。我行及初夏,煮酒映疏羃。故鄉在何許,西望千山赤。茲游定安歸,東泛萬頃白。一歡寧復再,起舞花墮幘。將行出苦語,不用兒女泣。吾非固多矣,君豈無一缺。各念別時言,閉戶謝眾客。空堂凈掃地,虛白道所集。
天門新辟日曈昽,茂宰先承湛露濃。巳見璽書褒卓傅,更將玉尺倚林宗。千秋良史看馴雉,九品何人鑒畫龍。若向河梁聽驪唱,鳴琴清響滿花封。
驅車越長道,還歸故里閭。少小客咸陽,今來廿載馀。親知半凋落,冢墓留村墟。松柏儼成行,狐兔交路衢。門巷寂無人,誰為問鄰居。停車再嘆息,日暮長欷吁。客行盡九州,不如守敝廬。
一行作吏廢歡游,九日登臨擬盡酬。詩有少陵難著語,菊無元亮不成秋。云山自笑頭將鶴,人海誰知我亦鷗。幸遇佳辰莫辭醉,浮云今古劇悠悠。
何年金屑。飛上玲瓏雪。一樹風情誰解說。只有盈盈夜月。牡丹紅葉相夸。鉛華各自名家。為向看花人道,此花不在鉛華。
顧公讀書處,乃是林塘居。竹樹久凋謝,紅翠何稀疏。魚鳥非昔游,風煙尚遺墟。身滅名不朽,流聞千載馀。
手斸蒼苔玉一欄,山家初見眼猶寒。移根莫厭凡紅紫,只做春風一樣看。
洛川北岸錦屏西,竹樹蕭蕭面翠微。風月有情常似舊,山川信美不如歸。文章送老甘無用,魚鳥從游久息機。寄語長安倦游客,年來何事素書稀。
山如仁者靜,風似圣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