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貧士七首 其六
老詹亦白發,相對垂霜蓬。
賦詩殊有味,涉世非所工。
杖藜山谷間,狀類渤海龔。
半道要我飲,意與王弘同。
有酒我自至,不須遣龐通。
門生與兒子,杖屨聊相從。
老詹亦白發,相對垂霜蓬。
賦詩殊有味,涉世非所工。
杖藜山谷間,狀類渤海龔。
半道要我飲,意與王弘同。
有酒我自至,不須遣龐通。
門生與兒子,杖屨聊相從。
老詹也已白發蒼蒼,我倆相對,頭發如霜草般蓬亂。他寫詩很有韻味,但處世卻不擅長。他拄著藜杖在山谷間行走,模樣好似漢代的渤海太守龔遂。半路上邀我飲酒,心意如同王弘一樣。有酒我自然會來,不必派龐通來傳話。門生和兒子,也拄著拐杖、穿著鞋子一同相伴。
老詹:具體所指不詳,應是作者友人。
霜蓬:形容白發蓬松。
涉世非所工:不擅長處理世事。
杖藜:拄著藜杖。
渤海龔:指龔遂,西漢渤海太守,以賢能著稱。
王弘:東晉人,曾送酒給陶淵明。
龐通:陶淵明的仆人,王弘曾派龐通給陶淵明送酒。
杖屨:拄杖漫步。
此詩為和陶之作,蘇軾被貶期間,常和陶淵明的詩。這一時期他遠離政治中心,生活平淡,與友人交往成為生活重要部分,這首詩可能就是在與友人的日常相處中創作,反映了他當時的生活狀態和心境。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與友人的閑適生活,突出了友人的質樸和兩人情誼。語言自然,用典巧妙,體現了蘇軾在貶謫生活中尋求寧靜、享受自然的心態,在蘇軾和陶詩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初看綠凈已紅稠,有艷無情不障羞。
依倚鉛華閒寫鏡,霏微風露早涵秋。
虎溪香社應難入,玉井長梯未許游。
同賦諸仙語皆妙,坐令芳色句中留。
劍為不平離寶匣,
藥因救病出金瓶。
南方自古清如鏡,
何必無端用甲兵。
馬蹄踏遍平沙闊,別院時聞笙管咽。
霜前白雁已南飛,潑墨愁看鴉陣抹。
紅槽滴酒真珠滑,炊熟黃粱尋衛八。
風吹殘柳碧星稀,門外轆轤鳴曉月。
便披蓑、荷鋤歸去,何須身著宮錦。與誰共話桑麻事,朱老阮生尤稔。篩樣餅。甕樣繭,長須赤腳供樵飪。清流濁品。盡掃去胸中,置諸膜外,對酒莫辭飲。
華胥夢,怕殺人驚曉枕。疏窗惟月來闖。一生常被弓旌誤,且告朝家追寢。愁個甚。君管取,有薇堪采松堪蔭。茅山再任。幸不是謀臣,又非世將,免犯道家禁。
千山雜遝開還掩,
一水縈紆淺復深。
渾似嘉陵江上路,
轉令羈客動歸心。
西溪栽樹樹成林,
瑟瑟蕭蕭秋意深。
欲乞故人好詩句,
望風勝讀蓼儀吟。
蓮落葉。新生月。
制來也伴燒燈節。
紅幫三寸香,芳心一星熱。
一星熱。莫向孤眠爇。
儒家聰智苞神武,章掖譚兵起勁湘。藉甚隴西騰族望,同懷寧朔儼齊光。昭文猶子賢瑜珥,景武功臣繼紫囊。卅載青編兼白羽,毋忘血戰在牛莊。
起陸龍蛇猶昨日,捐珠獻幣愒馀生。息機我樂漢陰叟,尸祝君憂畏壘名。輸墨偶然呈巧拙,存亡俄頃類凡荊。儒生灌爝誠多事,未若寥天任兩行。
苦為朝廷爭一角,共知飛將突圍來。連春七戰殷犀甲,奪陣雙旌脫鱷腮。湯壽幾冤云蔽日,媧皇垂問雪驚雷。我驅千騎迎殘卒,猶慘遼河清角哀。
枹罕胡塵暗西被,詔書謀帥孰君多。后登宣室謀帷幄,先拜行臺動佩珂。京洛相逢訴危調,關河多難臥磐陀。孤云兩角粘天險,佇看南來曳落河。
金風蕭瑟五湖秋,好趁煙波把釣舟。
正憶往時司馬渴,至今還抱杞人憂。
寸心漫許中流柱,一木寧支鎮海樓。
南浦歸來萬里雁,飛飛長寫一天愁。
黃昏家宴后,月色滿長林。
掃石留花影,推窗納鳥音。
山遙如墨畫,水韻不弦琴。
小婢知人意,烹茶助苦吟。
千古興亡指掌間,天然門戶最孱顏。
泉疑沸鼎源通蜀,城列圍屏勢控蠻。
樹色遠迷羊角寺,云容深護虎牙關。
宋臺梁館都荒廢,剩有圖經志象山。
付托神靈器,子孫千萬年。
果為天下福,遂得圣人傳。
已定無疆業,方成顧命篇。
明朝無一事,脫屣或登仙。
玉露金河顥氣涼,
辛夷車轉桂旗香。
嫦娥可是多猜忌,
不駐瓊輪放夜長。
拈將紅葉寫新詩。流出御溝迷。欲討人間音信。除是逆流時。
閒顧影,自翻衣。總然癡。羊車去矣,幾見君王,解得相思。
共眠一榻在山隈,
去住明朝不自裁。
請看窗前松月白,
早時曾向西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