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湖二首 其一
乘槎遠引神仙客,萬里清風上海濤。
回首不知沙界小,飄衣猶覺色塵高。
須彌有頂低垂日,兜率無根下戴鼇。
釋梵茫然齊劫火,飛云不覺醉陶陶。
乘槎遠引神仙客,萬里清風上海濤。
回首不知沙界小,飄衣猶覺色塵高。
須彌有頂低垂日,兜率無根下戴鼇。
釋梵茫然齊劫火,飛云不覺醉陶陶。
乘坐木筏像神仙般遠游的客人,在萬里清風中駛向海上波濤。回首望去已不覺得塵世渺小,衣袂飄動還感覺俗塵甚高。須彌山頂太陽漸漸低垂,兜率天無根卻似有巨鰲承載。諸天神靈在劫火中茫然無措,而我如飛云般不知不覺沉醉陶陶。
乘槎:乘坐木筏,傳說中乘槎可至天河。
沙界:佛教語,指多如恒河沙數的世界,這里泛指塵世。
色塵:佛教語,指眼根所對之境,泛指塵世的各種現象。
須彌:佛教傳說中的神山。
兜率:佛教語,指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
戴鼇:傳說中海上有巨鰲背負仙山。
釋梵:指釋迦和梵天,泛指諸天神靈。
劫火:佛教語,指世界毀滅時的大火。
具體創作時間和背景不詳,但從詩中濃厚的佛教意象和奇幻色彩推測,可能創作于詩人對佛教文化有深入接觸和感悟之時,或是在游覽名山大川、面對大海等壯闊景象時,引發了對宇宙、人生的思考。
此詩主旨在于表達超脫塵世、沉醉于奇幻境界的情感。其突出特點是運用大量佛教神話意象,營造奇幻意境。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廣泛影響力,但展現了詩人獨特的想象力和宗教情懷。
賢關名籍喜相聯,忍向都門醉別筵。驛路東風迎綵旆,樓頭春水坐青天。異鄉景物歸詩酒,壯歲功名在簡編。明到三山逢故舊,細將羈況語燈前。
上我長瀨橋。望歸路。秋風停欲度。
酒酣步出玉霄峰,此去天關隔幾重。霞佩頡頏風雨上,清都只在嘿存中。
水鄉菰米遠,海國鼓聲寒。漁子隔煙語,船人帶露餐。鷹秋豐羽翮,魚夜躍波瀾。擁被何能寐,孤燈不肯殘。
粲粲黃金裾,亭亭白玉膚。極知時好異,擬與歲寒俱。墮地良不忍,抱枝寧自枯。
一筇雙屨征具簡,幽討勝友賓棲深。與公半夜丘壑語,慰我平生麋鹿心。倒榻雅成山水夢,落泉寒作絲桐音。歸歟城寺禪膚粟,定是流想來家林。
眾客喧嘩發酒狂,逡巡密雪自飛揚。莫嫌作賦無枚叟,且喜延賓有孝王。雪花如掌墮階除,劇飲時看臥酒壺。半夜瓊瑤深沒膝,欲歸迷路肯留無。竹里茅庵雪覆檐,爐香藹藹著蒲簾。欲求初祖安心法,笑我醺然已半酣。
此地曾經歌舞來,風流回首即塵埃。王孫芳草為誰綠,寒食梨花無主開。郎去排云叫閶闔,妾今行雨在陽臺。衷情訴與遼東鶴,松柏西陵正可哀。
夜來寒漸消,春嫩冰初裂。好趁月團圓,正是燈時節。盛游今已非,簫管成衰歇。不見舊時鐙,冷卻良宵月。
攜幼出城郭,車塵曉不飛。麥苗垂宿雨,山翠靚朝暉。展墓時既晚,采芳晴更違。遙憐大堤上,薄暮淡忘歸。
鴛鴦湖水連長水,寶帶還如錦帶長。玉乳秋梨應已熟,君歸多摘帶清霜。
十日春晴花盡開,一年春事半莓苔。疏枝密萼相將盛,粉蝶黃峰莫浪猜。漫舉金杯當月榭,誰吹玉笛傍霜臺。芳菲未忍隨流水,繞樹攀條意獨哀。
水驛蒼茫道路開,州人爭看憲郎來。簡書消息通江海,車馬光華注草萊。晏歲王程傷遠涉,時危幕府見奇才。繡衣坐鎮東南郡,日望新年報政回。
青驄嘶出岳陽城,萬里風帆過洞庭。兩岸曉煙應自散,滿江春浪若為平。行云有意隨天白,芳草無情到處青。我有離愁千萬斛,憑誰寄語入新興。
浪起金山打石頭,浮沉今昔幾書郵。緘情遙寄六千里,往事回看十八秋。夢繞白門蓮社冷,目窮紅樹雁聲愁。班荊道故前期遠,腸斷君家舊酒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