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柳子玉見寄
薄雷輕雨曉晴初,
陌上春泥未濺裾。
行樂及時雖有酒,
出門無侶漫看書。
遙知寒食催歸騎,
定把鴟夷載后車。
他日見邀須強起,
不應辭病似相如。
薄雷輕雨曉晴初,
陌上春泥未濺裾。
行樂及時雖有酒,
出門無侶漫看書。
遙知寒食催歸騎,
定把鴟夷載后車。
他日見邀須強起,
不應辭病似相如。
清晨,稀疏的雷聲和細雨剛過,天氣開始放晴;田間小路上的春泥還未濺到衣袍。及時行樂雖有美酒相伴,但出門沒有同伴,只能隨意翻翻書籍。我遠知寒食節臨近,正催促你騎馬歸來,你定會把酒囊裝在車后隨行。將來你若邀請,我必定勉強起身赴約,不會像司馬相如那樣稱病推辭。
次韻:按照原詩的韻腳和用韻次序創作和詩。
濺裾(jiàn jū):泥水濺到衣袍上。裾,衣服的前襟。
漫:隨意、隨便。
寒食:傳統節日,在清明前一二日,有禁火、祭祖習俗,常引發歸鄉之情。
鴟夷(chī yí):皮制酒囊,此處代指酒器。
強起:勉強起身。
相如:指司馬相如,漢代辭賦家,曾稱病不參與朝會。
此詩為蘇軾次韻友人柳子玉(柳瑾)的寄詩而作。蘇軾與柳子玉交好,常有詩文唱和。詩中提及“寒食催歸騎”,推測創作于寒食節前夕,蘇軾或在地方任職期間,友人寄詩問候,蘇軾以此詩回應,表達思念與期待相聚之意。
全詩通過春日初晴的場景描寫,由獨游無伴的孤寂過渡到對友人歸鄉的想象,最終以應約的承諾收束,展現了蘇軾與柳子玉的深厚情誼。語言質樸自然,情感真摯,是宋代文人交游唱和的典型之作。
可惜春時節,依然獨自游。無端兩行淚,長只對花流。
歸去來,歸期不可違。相見故明月,浮云共我歸。
游,愁。赤縣遠,丹思抽。鷲嶺寒風駛,龍河激水流。 既喜朝聞日復日,不覺頹年秋更秋。 已畢耆山本愿城難遇,終望持經振錫住神州。
我笑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逢。歡情盡逐曉云空。愁損舞鸞歌鳳。 牛女而今笑我,七年獨臥西風。西風還解過江東。為報佳期入夢。
依依客館夜燃膏,子夜羈愁無處逃。 閑炷爐香聽夜雨,快斟杯酒讀離騷。 休驚時節云何速,獨吊古人殊不遭。 一陣曉寒催畫角,朝來爽氣碧山高。
京口瓜洲一水間,秋風重約到金山。 江山自為離人好,不為離人數往還。
碧云深,碧云深處路難尋。數椽茅屋和云賃,云在松陰。掛云和八尺琴瑟,臥苔石將云根枕,折梅蕊把云梢沁。云心無我,云我無心。
喜遇重陽,更佳釀今朝新熟。見碧水丹山,黃蘆苦竹。頭上盡教添白發,鬢邊不可無黃菊。愿樽前長敘弟兄情,如金玉。 統豺虎,御邊幅,號令明,軍威肅。中心愿,平虜保民安國。日月常懸忠烈膽,風塵障卻奸邪目。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
花深深,柳陰陰。度柳穿花覓信音,君心負妾心。 怨鳴琴,恨孤衾。鈿誓釵盟何處尋?當初誰料今!
芳思遠,南苑惜春時。翠柳枝柔金笛怨,碧桃花老玉笙悲。風日正遲遲。
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慚將赤手分三席,敢為丹心借一枝。(赤手 一作:素手) 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
戰罷秋風笑物華,野人偏自獻黃花。 已看鐵骨經霜老,莫遣金心帶雨斜。
屈指興亡,恨南北、黃圖消歇。便幾個、孤忠大義,冰清玉烈。趙信城邊羌笛雨,李陵臺上胡笳月。慘模糊、吹出玉關情,聲凄切。 漢宮露,梁園雪。雙龍逝,一鴻滅。剩逋臣怒擊,唾壺皆缺。豪杰氣吞白鳳髓,高懷眥飲黃羊血。試排云、待把捧日心,訴金闕。
錦樣江山,何人壞了,雨瘴煙巒。故苑鶯花,舊家燕子,一例闌珊。 此身付與天頑。休更問、秦關漢關。白發鏡中,青萍匣里,和淚相看。
瀑近書皆潤,林深簟更涼。 山中無一事,夏日覺尤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