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老葺天慶觀小園有亭北向道士山宗說乞名與詩
春風欲動北風微,
歸雁亭邊送雁歸。
蜀客南游家最遠,
吳山寒盡雪先晞。
扁舟去后花絮亂,
五馬來時賓從非。
惟有道人應不忘,
抱琴無語立斜暉。
春風欲動北風微,
歸雁亭邊送雁歸。
蜀客南游家最遠,
吳山寒盡雪先晞。
扁舟去后花絮亂,
五馬來時賓從非。
惟有道人應不忘,
抱琴無語立斜暉。
春風即將吹起,北風已變得微弱,在歸雁亭邊目送北歸的大雁。我這蜀地來客南游至此,家鄉最為遙遠,吳地山色中寒意消退,積雪率先融化。扁舟離去后花絮紛揚零亂,太守到來時隨從已非舊人。只有那修道之人應該不曾遺忘,抱著琴默默佇立在夕陽余暉里。
莘老:指孫覺(1028-1090),字莘老,北宋官員、學者,與蘇軾交好。
葺(qì):修繕。
天慶觀:宋代道觀名,具體地點待考。
蜀客:蘇軾自稱,因其祖籍四川。
晞(xī):干燥,此處指雪融化。
五馬:漢代太守出行車駕用五匹馬,后代指太守,此處或指孫覺。
道人:指道士山宗說。
斜暉:傍晚的陽光。
此詩為蘇軾為友人孫覺(字莘老)修繕天慶觀小園、新建北向亭臺時所作。道士山宗說請蘇軾為亭題名并賦詩,詩中結合春景與人事變遷,反映了蘇軾與孫覺、山宗說等友人的交往。具體創作時間約在北宋神宗時期,蘇軾任職地方期間。
全詩以春景起興,由送雁歸引出客居之思,繼寫扁舟離去、舊友難尋的悵惘,最終以道人抱琴獨立作結,既描繪了小園景致,又暗含對友情與時光的感慨,體現了蘇軾詩歌含蓄深沉的特色。
秋色無遠近,出門見寒山。卻羨雙飛鳥,天空任往還。
日晏下彤閣,復茲良燕歡。藹藹眾君子,華纓燦峨冠。嘉殽薦時蔬,清觴疾飛翰。鳴琴亦在御,披襟時屢彈。東山莫逾往,幽林靄遐觀。談笑穆清風,芳詞吐幽蘭。愿此樂終夕,佳會良獨難。
湖上鴛鴦飛一雙,人生最苦去他鄉。郎舟撞入荷花里,引蔓牽絲恨更長。
幽徑蜿蜓得月光,小塘沉寂正微茫。與子坐留山影里,一聲啼鳥一斟觴。月色蒙山似水流,使人更憶舊時游。茫茫萬里千山隔,冷冷雙來兩鬢秋。
霧氣初迎日腳開,春光偏傍柳邊回。寒暄消息何人會,十指今朝出袖來。草路無泥未有塵,城南城北總游人。不緣香火來山墅,孤負今年半段春。繞亭怪石小山幽,夾徑低枝壓客頭。幸自一來惟不早,梅花滿地訴春愁。未必錢園似翟園,翟園窠木最宜看。茂松亭下偏明眼,矮檜平鋪翡翠盤。
莫誇地久與天齊,偃蓋誰為樹下棲。更欲影連高頂上,龍蛇千尺動辰奎。
世說元龍空傲氣,誰疑扁鵲是良醫。閑來不吃皇家飯,截點流光做點詩。
魏苑芙蓉沼,梁臺脩竹園。徐陳游上國,枚馬托名藩。歌賦從容地,追隨優渥言。病來謝賓客,歸去臥丘樊。巖穴仍招隱,風塵稍避暄。山疑七里瀨,水似武陵源。背渚排江閣,迎峰架石門。波瀾生枕席,彩翠落琴尊。鴻寶傳遺術,離騷念舊恩。秋風懷帝子,春草憶王孫。勝事幾人共,賞心千載存。相思隔云外,掛樹屢攀翻。
木紀謝,火運昌。炳南陸,耀炎光。民去癸,鼎歸梁。鮫魚出,慶云翔。韊五帝,軼三王。德無外,化溥將。仁蕩蕩,義湯湯。浸金石,達昊蒼。橫四海,被八荒。舞干戚,垂衣裳。對天眷,坐巖廊。胤有錫,祚無疆。風教遠,禮容盛。感人神,宣舞詠。降繁祉,延嘉慶。忱威授律命蒼兕。言薄加湖灌秋水?;貫憺\汩泛增雉。爭河投岸掬盈指。犯刃嬰戈洞流矢。資此威烈齊文軌?;柚黜б?,皆曰自昌盛。上仁矜億兆,誓師為請命。既齊丹浦戰,又符甲子辰。龕難伐有罪,伐罪吊斯民。悠悠億萬姓,于此睹陽春。石首局,北墉墐。新堞嚴,東壘峻。共表里,遙相鎮。矢未飛,鼓方振。競銜璧,并輿櫬。酒池擾,象廊震。同伐謀,兼善陳。辟應和,掃煨燼。剪庶惡,靡馀胤。
小園無處著清香,誰剖枝頭栗玉黃。可恨楚人元未識,只知蘭芷是孤芳。
秋橘綠成行,方書白滿架。君非韓伯休,胡乃不二價。去年短褐辭鄉里,游來半載聲名起。參苓如山信手空,門前冠帶若流水。長安醫士亂于府,個個烏紗似老鴉。誰似豐城李公子,談笑直揖五侯家。朝賣藥,晚致身。大婦喜,小婦嗔。席未溫,呼先生。
冥冥沙水雁初下,獵獵菰蒲秋向深。
莫將半菽羨千鐘,生世誰非囿數中。薦福議碑雷已震,浩然遌意句徒工。我知寒餓憐顏闔,人說乘除有志公。窮鬼趁渠來敗類,秋禾一昔仆霜風。
麈尾群賢客薊門,還容許掾擅清言。如何三輔憑熊軾,卻向諸侯乞兔園。傲吏白云眠海岱,新詩秋色滿中原。無疑席右頻推簡,自是相如賦最尊。
修竹一何盛,生此南山岑。蒼松冠其陽,靈芝蔽其陰。蟠地下冥漠,干云上蕭森。涼飆颯然至,清籟時自吟。幽響振虛谷,秀色滋遠林。丹山有奇烏,昆崙有珍禽。羽翼何葳蕤,翻飛此嶇嵚。交鳴泬寥外,共棲蒼翠深。離離啄佳實,??和好音。坐閱歲時久,豈為霜霰侵。桃李發春墟,容冶競追尋。夫容亦窈窕,媚此秋江潯。時至豈無華,歲寒難比心。猗猗誠為美,亭亭良所欽。因之賦淇澳,永言諧素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