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孫莘老題召伯斗野亭
維舟得古寺,望完多天四平。晴日暉暉散,晚風泠泠清。
危亭下瞰野,層閣高連甍。起望斗與牛,淮海相奔傾。
往來誰百年,今昔我平生。悠悠何所寓,臺上多化城。
與其逐影死,寧似不鳴烹。咄哉應有止,老矣將安行。
中庭柜子落,丈室霜月明。此意竟蕭條,猶然笑安榮。
維舟得古寺,望完多天四平。晴日暉暉散,晚風泠泠清。
危亭下瞰野,層閣高連甍。起望斗與牛,淮海相奔傾。
往來誰百年,今昔我平生。悠悠何所寓,臺上多化城。
與其逐影死,寧似不鳴烹。咄哉應有止,老矣將安行。
中庭柜子落,丈室霜月明。此意竟蕭條,猶然笑安榮。
系舟停泊古老寺院,極目望去天地平曠。晴日明亮散射光輝,晚風清涼泠泠作響。高亭俯瞰郊原曠野,層閣連起屋脊高仰。抬頭仰望斗宿牛宿,淮河大海奔涌激蕩。往來之間誰歷百年?今昔不過我這一生。思緒悠長何處寄托?亭臺多有虛幻城影。與其追逐虛影而亡,寧愿如鵝不鳴被烹。唉呀凡事應有止境,年老將向何處前行?庭院桂子悄然墜落,丈室霜月一片清明。此中情懷終究蕭索,依然笑看安享榮名。
維舟:系船停泊。維,系。
暉暉:形容日光明亮的樣子。
泠泠(líng):形容清涼或聲音清越。
危亭:高亭。危,高。
斗與牛: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南斗)和牛宿,代指星空。
化城:佛教用語,指一時幻化的城郭,比喻虛幻不實之境。
不鳴烹:典出《莊子·山木》,鵝不能鳴而被烹,喻無用而招禍,此處反用其意,表達對逐利的不屑。
柜子:通“桂子”,桂樹的果實。
丈室:原指方丈居室,后泛指僧房。
此詩為蘇軾與孫莘老(孫覺)同游召伯斗野亭時所作。孫覺曾任揚州知州,召伯斗野亭位于揚州召伯鎮(今屬江蘇高郵)。蘇軾于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任職地方期間,常與友人交游唱和,此詩或作于此時,反映其對人生際遇的思考。
全詩以登亭所見起興,由景及情,借天地之闊、星野之遠,引出對人生短暫的感慨;通過“化城”“逐影死”等意象,批判追名逐利的虛浮,最終以“笑安榮”收束,展現超然淡泊的心境,是蘇軾早期寫景抒懷的代表作之一。
奇峰枕高岸,回合藏云煙。 直上數百仞,倒影浮清漣。 民傳舜南狩,向此鳴朱弦。 至今萬籟寂,雅韻猶泠然。
崟崟才數仞,邐迤極幽致。 藤蘿與苔蘚,蔓延相□□。 青天煉可補,滄海鞭難至。 造物者何為,并此儕魑魅。
口云忽上征,檐廡如翚翅。 橫經就一隅,負笈來千里。 止同矍相圃,口類公口市。 靜聽弦誦聲,杳在層巒里。
七十人稀,嘗記得、少陵舊語。誰知道、五園庵主,壽今如許。書底青瞳如月樣,鏡中黑鬢無雙處。與人間、世味不相投,神仙侶。 文漢史,詩唐句。字晉帖,碑周鼓。這千年勛業,一年一部。曄曄紫芝商隱皓,猗猗綠竹淇瞻武。問先生、何處更高歌,憑椿樹。
朔野煙塵起,天軍又舉戈。陰風向晚急,殺氣入秋多。 樹盡禽棲草,冰堅路在河。汾陽無繼者,羌虜肯先和。
馬省曾行處,連嘶渡晚河。忽驚鄉樹出,漸識路人多。 細徑穿禾黍,頹垣壓薜蘿。乍歸猶似客,鄰叟亦相過。
千里傷春,江南三月,故人何處汀州。滿簪華發,花鳥莫深愁。烽火年年未了,清宵夢,定繞林丘。君知否,人間得喪,一笑付文楸。幽州。山偃蹇,孤云何事,飛去還留。問來今往古,誰不悠悠。怪底眉間好色,燈花報、消息刀頭。看看是,珠簾暮卷,天際識歸舟。
柳引青煙,花傾紅雨,老來怕見清明。欲行還住,天氣弄陰晴。是處吹簫巷陌,衫襟漬、春酒如餳。溪橋畔,涓涓流水,雞犬靜柴荊。高城。天共遠,山遮望斷,草喚愁生。等五湖煙景,今有誰爭。凄斷湘靈鼓瑟,寫不盡、楚客多情??浙皭?,春閨夢短,斜月曉聞鶯。
井梧飛葉送秋聲,籬菊緘香待晚晴。 斗柄橫斜河欲沒,數山青處亂鴉鳴。
人生天地間,離別安能無。 莫作兒女態,相期烈丈夫。
別浦遲留戀清淺。菱蔓荷花,盡日妨鉤線。向晚澄江靜如練。風送歸帆飛似箭。 鷗鷺相將是家眷。坐對云山,一任炎涼變。定是寰區又清宴。不見龍驤波上戰。
尊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時淚已流,恨應更、多于淚。 試問緣何事。不語如癡醉。我亦情多不忍聞,怕和我、成憔悴。
旂旐晨趨十萬軍,衛青幕府事紛紛。 臥龍不遠滄溟窟,走馬來看館閣文。 春過名山花亂落,雨晴飛瀑路難分。 先生高伴洪厓嘯,獨向溪邊望白云。
淞陽之居何處尋,展卷聊復尉幽心。 門前鶯去春事畢,屋里雨鳴江樹深。 微茫漢月墮燕草,窈窕吳成越吟。 南宮仙人獨不死,白云峨峨蒼山岑。
萬疊春山一寸心。章臺西去柳陰陰。藍橋特為好花尋。別后魚封煙漲闊,夢回鸞翼海云深。情知頓著有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