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臨安浄土寺
雞鳴發余杭,到寺已亭午。參禪固未暇,飽食良先務。平生睡不足,急掃清風宇。閉門群動息,香篆起煙縷。
覺來烹石泉,紫筍發輕乳。晚涼沐浴罷,衰發稀可數。浩歌出門去,暮色入村塢。微月半隠山,圓荷爭瀉露。相攜石橋上,夜與故人語。
明朝入山房,石鏡炯當路。昔照熊虎姿,今為猿鳥顧。廢興何足吊,萬古一仰俯。
雞鳴發余杭,到寺已亭午。參禪固未暇,飽食良先務。平生睡不足,急掃清風宇。閉門群動息,香篆起煙縷。
覺來烹石泉,紫筍發輕乳。晚涼沐浴罷,衰發稀可數。浩歌出門去,暮色入村塢。微月半隠山,圓荷爭瀉露。相攜石橋上,夜與故人語。
明朝入山房,石鏡炯當路。昔照熊虎姿,今為猿鳥顧。廢興何足吊,萬古一仰俯。
雞叫時分從余杭出發,到達寺廟時已到正午。參禪暫且無暇顧及,飽腹確實是首要之事。平生總是睡眠不足,急忙打掃這清風滿室的僧房。關上門一切聲響皆靜,香爐中升起裊裊煙縷。醒來后用石泉烹茶,紫筍茶泛起輕柔的茶沫。傍晚清涼沐浴完畢,稀疏的白發可數清。放聲高歌走出寺門,暮色籠罩了村莊山塢。彎月半隱在山后,圓荷上的露珠爭相滾落。與故人相攜在石橋上,深夜里親切交談。明日進入山間房舍,石鏡明亮地立在路中。昔日映照過熊虎雄姿,如今只有猿鳥顧盼。興衰何須悲嘆,萬古不過俯仰之間。
亭午:正午。
參禪:佛教徒靜坐冥想,領悟佛理。
香篆:盤香,因形狀回環如篆字而得名。
紫筍:唐代湖州顧渚山所產名茶,因芽葉微紫、狀似筍尖得名。
村塢(wù):山村,山坳中的村落。
石鏡:傳說中石質的鏡子,或指自然形成的光滑石面如鏡。
仰俯:低頭與抬頭,比喻時間短暫。
此詩約作于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蘇軾任杭州通判期間。臨安(今杭州臨安)為其任職地之一,凈土寺是當地古寺。此時蘇軾因與變法派政見不合外任,心境相對平和,詩中多寫山寺閑居、自然之景,反映其隨遇而安的處世態度。
詩記錄了詩人宿臨安凈土寺的一日經歷,通過掃室、小憩、烹茶、沐浴、夜談、觀石鏡等細節,展現山寺生活的閑適與自然之美。結尾由石鏡的古今變化引發對興衰的哲思,體現豁達的人生境界。語言平淡自然,敘事流暢,情景交融。
六齋帝子聯龍袞,三島神仙列雁行。 繡轂青鸞金羽蓋,錦韉白馬紫游韁。 御溝細柳云生暖,禁御飛花雨送涼。 鄭國書聞能一一,玉爐清晝為分香。
深冬晴暖動逾旬,內苑游觀詔侍臣。 五色慶云開鳳尾,九重麗日繞龍鱗。 和鸞喜奉彤車御,式燕慚叨紫閣賓。 淑氣已從天上轉,人間無地不陽春。
舟人勞暫息,艤棹近柴扉。 月過漁舟迥,星流鶴渚微。 愁心千緒集,歸計十年違。 只有貧如故,秋深尚葛衣。¤
瞻彼高山,蒼蒼相繆。 云舒霞張,溪谷險幽。 鳴鶴在樹,猿猱啾啾。 青松多風,白露已秋。 仙乎曷去,胡不少留。
浮家泛宅古無多,只有高人張志和。 心似虛舟元不系,泊然聊與世同波。
昨日北風今日強,歸船又過斫柴江。 浮槎卻被春流誤,掛在沙頭古柳椿。
十月小陽春。放榜梅花作狀元。重慶禮成三日后,生賢。第一龍飛不偶然。勸酒自彈弦。更著班衣壽老仙。見說海壇沙漲也,明年。此夜休嗔我近前。
折腰鄉里愧陶潛,五斗黃陳飯莫嫌。 一介古來難取與,先生傷惠我傷廉。
林巒十里上巉巖,飛檻初憑縹緲間。 夔子風煙依白帝,夜郎耕稼接鳥蠻。 砌橫亂石遙臨澗,門對高峰近帶山。 咫尺驚湍呈莫測,每來登此念鄉關。
墨綬銅章招我輩,石田茅屋稱詩人。君看懷葛陶元亮,只戴東籬漉酒巾。
南宮畫燭春如夢,北道旗亭淚滿衿。江海風潮千萬里,都來此地作離聲。
雙雙玉佩朝丹闕,窅窅仙橋斷綵虹。但喜兩心如海月,千秋萬歲掛天東。
野老傳此水,源與洪河透。潺潺浩難窮,雨雹灑晴晝。
巖頭白龍掛,灘前寒玉漱。不見瑩心人,客衣冷如漚。
興來寫菊似涂鴉,誤作枯藤纏數花。 筆落一時收不住,石稜留得一拳斜。
書畫非小道,世人形似耳。 出筆混沌開,入拙聰明死。 理盡法無盡,法盡理生矣。 理法本無傳,古人不得已。 吾寫此紙時,心入春江水。 江花隨我開,江月隨我起。 把卷坐江樓,高呼曰子美。 一嘯水云低,圖開幻神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