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蔡準郎中見邀游西湖三首 其二
城市不識江湖幽,如與蟪蛄語春秋。
試令江湖處城市,卻似麋鹿游汀洲。
高人無心無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
公卿故舊留不得,遇所得意終年留。
君不見拋官彭澤令,琴無弦,巾有酒,醉欲眠時遣客休。
城市不識江湖幽,如與蟪蛄語春秋。
試令江湖處城市,卻似麋鹿游汀洲。
高人無心無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
公卿故舊留不得,遇所得意終年留。
君不見拋官彭澤令,琴無弦,巾有酒,醉欲眠時遣客休。
久居城市的人不懂江湖的幽趣,就像和夏蟬談論春秋的變化。若讓江湖處于城市之中,倒像是麋鹿在水洲上漫游。高潔之士心境澄明無不可,遇到困境便停下,順流則浮游。公卿舊友留他不住,遇到中意之處便終年停留。你沒看見那棄官的彭澤縣令嗎?琴無弦卻自得其樂,頭巾沾酒依然暢飲,醉了想睡便讓客人先回。
蟪蛄(huì gū):夏蟬,生命周期短,《莊子·逍遙游》有“蟪蛄不知春秋”之說,此處喻指不懂江湖之趣的城市中人。
麋鹿:泛指山野動物,比喻自然自在的狀態;汀洲:水中小洲。
得坎且止:《周易》“坎為險”,指遇到困境便暫且停留;乘流浮:順水流漂浮,喻隨遇而安。
彭澤令:指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后棄官歸隱。
琴無弦:陶淵明常撫無弦琴,自云“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喻精神自足。
巾有酒:用陶淵明以葛巾濾酒典故(《宋書·隱逸傳》),體現其率真灑脫。
此詩為蘇軾任杭州通判(1069-1071)時,回應蔡準邀游西湖所作。蘇軾初離京城,見杭州湖山之勝,對比官場束縛,借詩表達對自然的熱愛與超脫世俗的心境。
全詩以城市與江湖對比起興,借“高人”隨遇而安的態度,引陶淵明棄官典故,強調精神自由高于世俗牽絆,體現蘇軾早期豁達灑脫的人生追求,是其山水詩中“以理趣入景”的典型之作。
一溝來自白云泉,灌得荒畦已幾年。隔水園蔬半堪剪,更驅健犢墾城堧。
江花江水意,春色為誰多。極目天涯草,凄凄奈爾何。悄悄瞻青壁,悠悠矚翠林。流鶯無一事,聲遠薜蘿陰。村落赪桐日,茅茨白楝風。閑階沾雨菊,又綠去年叢。拂檻逍遙絮,浮空自在絲。幽香來遠近,山側有酴醾。
于弘有廟,有廟孔賁。厥孫維誰,秋卿之貳。秋卿之貳,大都之憲。維賢孔嘉,厥品維二。都憲曰嘻,匪則友機。維祖華亭,維考光祿。維述庵公,是訓是廓。
浮云起太行,六合須臾間。清風相汲引,吹我渡榆關。歲旱不成雨,悠然歸故山。向來無心出,亦復無心還。
扁舟投落日,遙夜楚江隅。月上寒潮靜,燈依野岸孤。驅馳悲斷雁,牢落愧棲烏。一灑并州淚,東流入舊都。
霅水書來寄葉嘉,中山人去代瓊華。定將絳帳鑄人手,散出毫端千種花。
萬壑春姿一夜還,畫船載酒共看山。泉經古寺自雙澗,亭倚危峰還幾間。真樂竟須同客醉,浮生何必羨僧閒。南巖更得和風早,笑索梅花不作慳。
良人新葛勃,國子舊仇香。二月迎桃李,三星下鳳凰。讀書陪刺繡,采藻及芬芳。警戒雞鳴好,先人德業長。
司空高冢幾春秋,麋鹿今來壟上游。黃土自埋修月斧,滄江誰補濟川舟。松風入夜哀偏切,露草侵晨淚尚流。莫道荒碑終泯滅,遺功應有史官收。
風伯方安臥,云師亦少饕。氣連河漢潤,聲到竹松高。老雁猶貪去,寒蟬遂不號。相悲更相識,滿眼楚人騷。
枯禪如木石,深坐對銀缸。靜極乃聞雁,聲高猶到窗。履霜心自苦,帶月影俱雙。莫怪焚膏客,秋懷老未降。
風煙猶故土,信宿亦長途。水繞羚羊峽,山藏明月湖。平沙漁火亂,遠戍角聲孤。津吏休相問,滄波一釣徒。
帝心天意兩茫茫,又過修羅舊戰場。未坐枯禪心已死,廿年不覺木犀香。
閩種夫人異,燕枝嘉慶同。蹊堪為李廣,核可付王戎。碎玉當唇綠,飛餳繞臂紅。歸來憶滋味,能得幾時醲。
秋霜凋不盡,野燒亦何為。大漠連天遠,平沙失路歧。青歸胡后冢,白沒李陵碑。久戍王孫老,歸期總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