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皇帝挽詞二首 其二
原廟工初畢,神游竟不還。
鼎湖龍馭遠,湘岸竹枝斑。
謚號尊逾圣,陵基別有山。
九重春忽暝,四海慘愁顏。
原廟工初畢,神游竟不還。
鼎湖龍馭遠,湘岸竹枝斑。
謚號尊逾圣,陵基別有山。
九重春忽暝,四海慘愁顏。
供奉先帝御容的原廟剛剛修建完畢,皇上的靈魂卻再也沒有歸來。就像黃帝在鼎湖乘龍升天遠去,好似舜帝南巡崩于蒼梧,讓湘水岸邊的竹子留下斑斑淚痕。皇上的謚號尊貴無比超越圣人,陵墓也另有一座山巒。皇宮中春日忽然變得昏暗,天下百姓都滿臉悲愁。
原廟:指在正廟之外另立的宗廟。
神游:指帝王去世。
鼎湖龍馭遠:傳說黃帝鑄鼎于荊山下,鼎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乘龍升天。這里比喻皇帝去世。
湘岸竹枝斑:傳說舜帝南巡,死于蒼梧之野,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水邊哭泣,淚水灑在竹子上,留下斑斑痕跡,稱湘妃竹。
謚號: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
九重:指皇宮。
此詩創作于宋神宗去世之后。宋神宗在位時支持王安石變法,試圖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神宗去世后,朝廷和百姓都沉浸在悲痛之中,詩人作此挽詞表達對皇帝的哀悼。
這首挽詞主旨是哀悼神宗皇帝去世。其突出特點是用典貼切,營造出哀傷氛圍。在文學史上雖不是特別著名,但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皇帝的尊崇和對國家命運的擔憂。
壓簾蕉葉入窗花,盡向輕風弄日斜。
心到寂時長似客,地逢幽處即為家。
山陰樹色停高閣,江靜潮痕畫晚沙。
笑倚竹門看月上,數聲江樹萬重鴉。
春無雨,農民苦。
麥苗短,枯遑萟。
稷黍女,縛柳條。
男打鼓圭璧,告神神不語。
淚滴秋田未耕土。
黑云四塞天如墨,望雨不來試風色。
亂飛急點土未濕,風動云行留不得,舉頭忽見纖纖月。
稽首毗耶金粟身,
靜中多見鬧中人。
卻將不二門頭事,
時與虛空細講論。
晴開高閣坐氤氳,綵筆凌霄染五云。
隔岸柔風勻檻柳,半簾新雨濕階蕓。
玉衡甲應三元歷,銀漢魁聯七曜文。
欲問明年花信好,今朝春色且平分。
烏紗擲去閉柴關,野服逍遙十畝間。
家世勛名鐘鼎盛,平生蹤跡鷺鷗閒。
豆棚瓜架商安置,農父樵夫約往還。
君復本來邱壑性,梅花彷佛在孤山。
名花四座鏡當中,映出深紅間淺紅。
著水宛如新沐后,披香疑入古書叢。
瓶緣放膽春能管,燈替傳神夜不同。
面面湘簾圍夢住,枉他粉蝶效秦宮。
和氣暖回元日,四海充庭琛貢至。仗衛儼東朝,郁郁蔥蔥,響傳環佩。
鳳歷無窮,慶慈闈上壽,皇情與天俱喜。念永錫難老,在昔難比。
六宮嬪嬙羅綺。奉圣德、坤寧俱備。簫韶動鈞奏,花似錦,廣筵啟。
同祝宴賞處,從教月明風細。億載享溫凊,長生久視。
李翁臥亭午,春深掩柴荊。
忽聞風雨響,疑是勤王兵。
懲羹吹齏豈其非,
亡羊補牢理所宜。
白頭始訪金丹術,
莫笑龜堂見事遲。
東風吹動綠蘋洲,中有神魚得自由。
一躍玻璃三萬頃,不貪香餌上金鉤。
自從濠上無莊惠,此樂寥寥直到今。
翠鬣錦鬐看似畫,一篙春水落花深。
夕陽衰草伴寒丘,老樹陰風吹敝裘。
月落孤城殘角暮,鐘鳴旅館夜心秋。
獨憐處世才無用,翻恨經年戰未休。
剩有東都閑故舊,同攜魯酒上高樓。
十五年為異域行,冷山風雪最凄清。
敦槃莫解千秋恨,桃栗空傳五國城。
世有健兒憐義士,天教瘴海寄余生。
山祠未比麒麟閣,不惜丹青繪子卿。
學道須教徹骨貧,
囊中只有五三文。
有人問我修行法,
遙指天邊日月輪。
在御無弦別有音,音中逸響豈難尋。一彈首詟乘軒貴,萬古群空立仗瘖。
肆狡缺唇安夜穴,憑妖九尾遠城陰。雙旌不駐夫差國,誰振延陵季子心。
浮俗伽梨水上萍,池塘密密蔽澄明。疏開堂印邀麾節,袖出臺緘救劓黥。
才辦買山錢未了,又營捩鼻木隨行。懸知不是緇云福,詎敢忘憂衒獨清。
誤驚鴻,夢滄江上,未歸客。
斜月空舲,慵對冷楓拈筆。
潮落潮生,蕩旅情、半付沙頭風笛。
眼底凌波,比行云難覓。
錦屏羅扇,到如今、零亂舊歡跡。
鏡語星星,小蛾經歲愁寂。
封與相思,紅鱗寒無力。
料獨坐,背繁霜,不信鐙花今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