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皓
彼美四賢老,高風萬古寒。
去逃秦鼎鑊,歸識漢衣冠。
翼翼羽翰就,堂堂宗社安。
商山弊廬在,還入白云端。
彼美四賢老,高風萬古寒。
去逃秦鼎鑊,歸識漢衣冠。
翼翼羽翰就,堂堂宗社安。
商山弊廬在,還入白云端。
那四位賢德老者十分美好,高尚的風范千古流芳令人心生敬畏。他們為躲避秦朝的暴政迫害而隱居,后來歸來輔佐漢室。他們羽翼豐滿如飛鳥般施展才能,使得漢室宗廟社稷安穩。商山的破舊茅屋還在,他們又歸隱到白云深處。
四賢老:指商山四皓,秦末漢初隱居商山的四位隱士,即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和夏黃公。
高風:高尚的風范。
秦鼎鑊:鼎和鑊是古代的烹飪器,也用作刑具,這里指秦朝的暴政迫害。
漢衣冠:代表漢朝政權。
翼翼:整齊的樣子,這里形容四皓施展才能。羽翰:羽翼,比喻才能。
堂堂:盛大、光明的樣子。宗社:宗廟和社稷,指國家。
弊廬:破舊的茅屋。
商山四皓在秦末為避亂世隱居商山,劉邦久聞其名而不得。后劉邦欲廢太子劉盈,呂后用張良計請出四皓輔佐太子,劉邦見四皓輔佐太子,便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此詩創作時間不詳,詩人可能是有感于四皓的事跡而作,當時社會應是對四皓的賢德比較推崇。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商山四皓的賢德和智慧,突出他們在穩定漢室中的作用以及功成身退的灑脫。其特點是通過簡潔的語言塑造出四皓的形象,在文學史上體現了對古代賢士的一種歌頌傳統。
自愛檻前山有意,誰云堂下水污人。
俸薄儉常足,官卑清自尊。
人生不滿百,流光如石火。
稟氣曾幾何,安能久得我。
盛年既無能,衰年境何可。
所以志士心,愿力恐不果。
瓣香奉古人,乞靈策情我。
燈下展殘編,淚痕昔曾墮。
紅葉琵琶出嘉州,
四弦彈盡古今愁。
胡沙漫漫紫塞曉,
漢月娟娟青冢秋。
似泛蓬壺萬頃平,凌虛畫閣接層楹。
雙爐石乳壺中液,一榻江流枕上聲。
留座自慚無玉帶,設飧多謝剝金橙。
與公應有三生約,他日云山是主盟。
不改山河舊,同瞻日月新。百蟲未啟蟄,一鳥已鳴春。
白發羞明鏡,烏紗制小巾。吾生任貧賤,擊壤學堯民。
歲旦屠蘇酒,還從稚子先。宮花元不稱,野服更相便。
出處寧非道,窮通莫問天。紅梅亦多意,為我發馀妍。
海桐花發最高枝,碧宇霏微芳樹遲。
汾水止應多寂莫,藍田卻記最葳蕤。
城荒弧角晴無事,天外攙槍落亦知。
總有家園歸未得,嵩陽劍器莫平夷。
泥滑泥滑傍籬落,補屋補屋呼屋角。復有菰蒲深更深,村邊盡日啼姑惡。
風雨無賴送春歸,江北江南水半扉。黃笠青蓑乘棹去,萋萋草長沒漁磯。
此時合閉茅堂坐,何堪更鼓他鄉柁。四月沿溜下閶門,云連山頂煙護村。
東風卷浪輕帆健,過盡千峰酒一樽。及抵家山更蕭索,雨亦不收風又作。
何時巷陌聽啼鶯,一洗從前喚雨聲。
金井梧桐葉正稀,漫勞車馬款荊扉。
天高海岳含秋色,風起桑榆送夕暉。
對酒不堪聞羽檄,憂時誰復念宵衣。
爭看威鳳翔千仞,好向朝陽覽德輝。
秾華一樹委千春,頓失蛾眉絕代顰。
嘔血但知呼負負,回身猶想抱真真。
溫柔盡折三生福,驚恐虛勞十載神。
一慟靈床還未敢,自憐終屬薄情人。
朝潮夕汐盼瀛東,盼得潮來海舶通。
片片蒲帆齊出港,依依鶩影欲凌空。
桃花艷捲三春浪,竹箭輕隨一夜風。
更有閒情堪入畫,斜陽倒照海門紅。
驚煙連海掀風色,遼雁秋稀音信隔。
王孫芳草不成歸,綠遍天涯無路陌。
懸懸愁眼迷云北,到處登臨懷故國。
夕陽樓上好青山,只是黃昏留不得。
上元又是新年節,狂客高歌醉不休。
橘酒生春連百爵,蓮燈照夜足千篝。
風前鐵笛驚三弄,月底銀箏試一搊。
聽徹《落梅》兼《出塞》,居人自是不關愁。
指出明明是甚么,
舉頭鷂子穿云過。
從來這碗最希奇,
解問燈人能幾個。
破曉鏡奩開,脈脈嬌相向。
倦倚西風夢乍醒,何處飛雙槳。
本自謝塵緣,無意諧歡賞。
翠蓋從渠播嫩涼,贏得歸心壯。
筆力潛窺大小蘇,
詩傳諸老定嚱吁。
從今訂價連城重,
政使群兒有善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