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鹿苑寺
游遍湘西山,晚至鹿苑寺。
平岡列城郭,長松肖兵衞。
入門尤清涼,讀碑辨往事。
乃知阿育王,曾此藏舍利。
浮屠當殿陰,令人竦瞻視。
寶網敷金云,倏忽變蒼翠。
僧云秋杪時,月靜甘露墜。
大覺去無蹤,山祗自靈異。
白鹿不我逢,殘花在巖際。
居者多壽老,安禪信無累。
笻衲為生涯,心不墜情偽。
源源聽法語,陶陶襲和氣。
簪紳胡為乎,頂踵縛憂愧。
愿從彼上人,預聞第一義。
煩心沃醍醐,頓悟超十地。
聊為鹿苑吟,清夢不成寐。
游遍湘西山,晚至鹿苑寺。
平岡列城郭,長松肖兵衞。
入門尤清涼,讀碑辨往事。
乃知阿育王,曾此藏舍利。
浮屠當殿陰,令人竦瞻視。
寶網敷金云,倏忽變蒼翠。
僧云秋杪時,月靜甘露墜。
大覺去無蹤,山祗自靈異。
白鹿不我逢,殘花在巖際。
居者多壽老,安禪信無累。
笻衲為生涯,心不墜情偽。
源源聽法語,陶陶襲和氣。
簪紳胡為乎,頂踵縛憂愧。
愿從彼上人,預聞第一義。
煩心沃醍醐,頓悟超十地。
聊為鹿苑吟,清夢不成寐。
游遍了湘西的山巒,傍晚時分來到鹿苑寺。平坦的山岡環繞著城郭,高大的松樹好似衛兵排列。走進寺門格外清涼,讀著碑石辨認往事。才知道阿育王曾在此地埋藏舍利。佛塔立在殿宇陰影中,讓人敬畏瞻仰。寶網似金云鋪展,轉眼間又變成蒼翠之色。僧人說秋末時節,月色寧靜時甘露會飄落。大覺者已不見蹤跡,山神自顯靈異。我沒遇到白鹿,只看到殘花在山巖邊。居住在此的人大多長壽,安心禪修確實沒有煩惱。以竹杖和僧衣為生活依靠,內心不陷入虛假之情。源源不斷聆聽佛法,和和氣氣受其熏陶。為官之人為何如此,從頭到腳被憂愁羞愧束縛。我愿跟隨那高僧,聽聞至高的佛法大義。讓煩心被醍醐灌頂,頓悟超越十地境界。姑且作這首鹿苑詩,清夢難成無法入睡。
阿育王:古代印度名王,大力推廣佛教,傳說曾在各地建塔藏佛舍利。
舍利:佛教高僧遺體火化后結成的珠狀物。
浮屠:佛塔。
竦瞻視:敬畏地瞻仰。
寶網:佛殿裝飾的網狀物。
秋杪:秋末。
山祗:山神。
笻衲:竹杖和僧衣,代指僧人生活。
簪紳:指官員。
頂踵:從頭到腳,指全身。
上人:對僧人的尊稱。
第一義:佛教指至高無上的佛法大義。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比喻智慧。
十地:佛教指菩薩修行的十個階位。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詩人游遍湘西后到達鹿苑寺,在游覽過程中,被寺內的環境、歷史傳說以及佛法氛圍所感染,從而創作此詩,可能當時詩人對世俗生活有所厭倦,渴望從佛法中尋求解脫。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佛法的向往和對世俗的超脫。其突出特點是將寫景、敘事與抒情相結合,通過描繪鹿苑寺的景象和經歷,展現內心感悟。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體現了古代文人對佛教文化的關注和思考。
田家打棗婦盈畝,高髻垂肩竿在手。此是六郎系馬椿,郎君未審停鞭否。
鳥道盤旋十八彎,遙看白雪出云端。不妨高處長舒嘯,此是西游第一山。
韓公虎臣,猛氣橫騖。徂征江南,疾捲徑渡。執彼國君,若縛狐兔。為時干城,恢我王祚。
崢嶸日腳火云紅,竹館荷亭坐晚風。天下誰為無暑地,月中寧有廣寒宮。冰頒玉井恩施溥,露憶金莖渴思空。多少蒼生方病暍,為霖須仗傅巖翁。
竹林啼鳥送春暉,何事行人尚未歸。惆悵夜來窗月白,夢魂飛不到金微。
篁溪遙引蓼花洲,長愛江村迥復幽。處處短垣團牡蠣,家家生事計扶留。鳴雞慣報潮來候,過雁初驚木落秋。選勝欲棲虛白室,未應群盜動鄉愁。
多病嫌秋怕上樓。苦無情緒懶抬頭。雁來不寄小銀鉤。一點離情深似海,萬重凄恨黯如秋。怎生禁得許多愁。
未論人天最上乘,水云深處總輸僧。長江好縱登樓目,短景難為系日繩。款客茶瓜無俗物,留人衣袂有蒼藤。遠公不厭攢眉客,臘酒相過或可仍。
奚氏本造,后裔飾雍。輪以代步,軿以蔽容。輪軿并合,出入周通。追仁赴義,惟禮是恭。
海珠山下寒潮生,擊鼓放船君欲行。釃酒千巡谷鳥囀,粵城十月江花明。碧雞金馬在何處,游子孤臣俱有情。此去登臨不同賞,倚樓詩句向誰成。
楊柳黃黃燕子來,梅花落盡已青梅。一年春事閉門過,萬里客懷呼酒開。西土逖哉鴻雁斷,東方明矣子規催。海棠多買燕宮本,歸去家山手自栽。黃奶扶春夢覺來,禪心已墮老黃梅。沾沾桃葉相先發,寂寂梨花未肯開。抱案并無鉗紙請,索書時有打門催。人生消得韶華幾,兩鬢霜根不待栽。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閑引鴛鴦芳徑里,手挼紅杏蕊。斗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致士除宮,卑身擁彗。金臺碣石參差起。飛霜五月總無端,談天一口何容易。大呂鐘沉,招涼珠毀。燕昭城關斜陽里。江山慣見古今人,鶯花那管興亡事。
此道深明歲月長,麒麟掠地見威光。金爐不藉羅浮草,玉樹偏生南國香。一枕幾回輪吐納,五羊何必憶家鄉。尚平消息憑兒女,葛令當年太著忙。
佛日香林報夕曛,靈花祇樹倍繽紛。千年筆授人如見,七葉衣傳偈亦聞。繫馬從參都講席,行瓢方乞募緣文。由來十八高賢會,莫遣延之詠五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