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陳安止登高明軒
有客學清凈,喜為林下游。
茲軒高且明,駐策同其休。
目界既朗徹,心官欣自由。
棄祿慕居士,讀經親比丘。
云樹樵聲遠,石層春水流。
鳥羽瑩可數,花光暖爭浮。
已知隔人寰,日落山更幽。
適此悟無生,余事安足求。
有客學清凈,喜為林下游。
茲軒高且明,駐策同其休。
目界既朗徹,心官欣自由。
棄祿慕居士,讀經親比丘。
云樹樵聲遠,石層春水流。
鳥羽瑩可數,花光暖爭浮。
已知隔人寰,日落山更幽。
適此悟無生,余事安足求。
有客人學習清凈之法,喜歡在山林間游玩。這座軒閣又高又明亮,我們停鞭在此休憩。視野既已明朗開闊,內心也欣然自由。放棄官祿羨慕居士生活,誦讀佛經親近僧人。云下樹林中樵夫的聲音悠遠,石層間春水潺潺流淌。鳥的羽毛清晰可數,花的光彩在暖風中競相浮動。已知道與塵世隔絕,日落時山林更加幽靜。此時領悟到無生之理,其他的事哪值得追求。
清凈:指佛教的清凈修行。
駐策:停鞭,停下腳步。休:休息。
目界:視野。
心官:指心。
居士:在家信佛的人。
比丘:指僧人。
人寰:人間,塵世。
無生:佛教語,指萬物的實體無生無滅。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中可推測,當時詩人可能對塵世生活有所厭倦,在與友人登高明軒的過程中,被山林的清幽所感染,從而觸發了對清凈修行和無生之理的思考。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清凈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對無生之理的領悟。其突出特點是景中含情,以清新自然的語言描繪山林美景,傳達內心感受。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體現了當時文人對自然和佛理的追求。
抱玉三朝楚,懷書十上秦。年年洛陽陌,花鳥弄歸人。
綠水紅橋一路青,東風將雨染初成。 隔簾弄影捎飛燕,當座吹花趁語鶯。 新月正籠陶令宅,淡煙斜拂亞夫營。 年年送別三春恨,腸斷山陽笛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