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日同修颙惠云二禪師游浮山訪洪璉長老
邑城東南百余里,穿盡荒山渡重水。林傾路轉大壑開,峭壁崔嵬半空倚。
上無勾連下無根,鐫镵難成畫難比。回環巖竇碧玲瓏,月華吞吐湖光洗。
石鼓晝鳴云雨垂,金雞夜鬭龍蛇起。成公說法已千年,事載龜趺尚新美。
嗟予平生慕佛學,空洞忘機造玄理。暫來福地神愈清,況接高禪揮麈尾。
晉颙悟道天下師,云璉聲名自予始。精藍際會付三人,凈眾如歸聞法喜。
今朝更結名山游,寶閣珠樓同踐履。達了無生無不生,一聲猿嘯清風里。
邑城東南百余里,穿盡荒山渡重水。林傾路轉大壑開,峭壁崔嵬半空倚。
上無勾連下無根,鐫镵難成畫難比。回環巖竇碧玲瓏,月華吞吐湖光洗。
石鼓晝鳴云雨垂,金雞夜鬭龍蛇起。成公說法已千年,事載龜趺尚新美。
嗟予平生慕佛學,空洞忘機造玄理。暫來福地神愈清,況接高禪揮麈尾。
晉颙悟道天下師,云璉聲名自予始。精藍際會付三人,凈眾如歸聞法喜。
今朝更結名山游,寶閣珠樓同踐履。達了無生無不生,一聲猿嘯清風里。
縣城東南一百多里外,穿過層層荒山渡過重重河水。樹林傾斜道路轉彎,巨大的溝壑展開,陡峭的山崖高峻,仿佛半空中斜倚。上無依傍下無根基,雕刻難成畫圖難比。回環的巖穴碧綠玲瓏,月光吞吐如湖水清洗。石鼓白天鳴響時云雨低垂,金雞夜里爭斗似龍蛇騰起。成公講法已過千年,記載的石碑龜座依然簇新精美。我平生傾慕佛學,心無掛礙探究玄理。暫到這福地心神更清,何況與高僧共論佛法。修颙悟道堪稱天下宗師,惠云、洪璉的聲名由此時傳起。佛寺盛會交付我們三人,信眾歸心聽法生喜。今日更結下名山之游,同登寶閣珠樓。明了無生之理方知無生即無不生,猿嘯一聲回蕩在清風里。
重水:多道河流。
崔嵬(cuī wéi):山勢高峻的樣子。
鐫镵(juān chán):雕刻工具,此處指人工雕琢。
巖竇:巖石上的洞穴。
龜趺(fū):碑下的龜形底座,代指石碑。
麈(zhǔ)尾:魏晉清談用的拂塵,此處指高僧說法時的用具。
精藍:佛寺的別稱。
法喜:佛教術語,指聽聞佛法后的喜悅。
無生:佛教概念,指一切事物無生滅變化的本質。
此詩當作于詩人與佛教高僧交游時期。重陽節(重九日),詩人與修颙、惠云二禪師同游浮山(佛教名山),拜訪洪璉長老。詩中既寫沿途奇景,也記與高僧論法的場景,反映了當時文人與佛教界交往的文化背景。
本詩記錄重陽節與高僧游浮山訪洪璉之事,以山水奇景為引,串聯佛教典故與論法場景,表達對佛學的傾慕與悟理之喜。詩境融合自然之美與禪意,語言質樸奇崛,是山水與宗教題材結合的佳作。
老大何堪客,窮愁略不醒。發因閒事白,眼為好山青。月下南飛鵲,風前自照螢。倚君如玉樹,蒲柳愧雕零。
掩重戶。漸綠暗、獨坐凝情處。娟娟自挹纖云,端正冰蟾催度。庭梧墜冷,聽歷亂、鳴秋葉紅苦。尚依然、影里山河,漫教懷感霜露。誰知素魄相憐,猶低轉空梁,怕照團聚。但惜清簾垂終夕,渾未夢、紅樓翠宇。飄零恨、人間小別,想佳愿、深深祝少女。縱今宵、閒卻歡期,未應明日都負。
日斜飛盡往來塵,為怕春愁戀酒樽。醉里不知歸去晚,先聲留著顥華門。
舟行湖北路千里,家在浙東天一涯。宿處問名同住處,梅花不見見蘆花。
西樵等山耳,君來四千里。一來即一去,去來有何意。大科見日臺,共坐了大事。收拾到山時,明日書難寄。
一泉一石皆君賜,敢謂山林遠廟廊。鹿洞勝游空舊榻,潁川奇夢有今堂。厓懸老樹冬逾勁,畦引清流歲不荒。久矣吾衰還策杖,西巖北望拜焚香。
三十六宮春漏長,隔簾時送御樓香。倚籠盡日教鸚鵡,為我君前說斷腸。
好客千金舊橐捐,晚來翻結賣文緣。不知湖海褒衣士,更向何人索酒錢。
杖頭挑月入煙蘿,城郭塵埃柰爾何。若到名山高著眼,洞天深處異人多。回首名山我舊游,曾將風袂挹浮丘。如今不及臺邊水,長向山前山后流。
鑒水稽山塵不染。歸來賀老身強健。有客跨鯨游汗漫。留羽扇。玉船取酒青鸞勸。莫恨飛花容易散。仙家風味何曾減。春色一壺丹九轉。堪為伴。雕梁幸有輕盈燕。
中原馀白骨,嶺嶠亦黃沙。短袷從新制,飛甍散舊家。檿絲鳴鏑疾,駿足注坡斜。瀕海風濤地,樓船莫浪誇。
青春素景兮白日出之藹藹。吾將弭節于江夏。見杜若之如大。結雕鱗以成車。懸雜羽而為蓋。草色綠而馬聲悲。欷沿油以流帶。
玉格冰魂見尚稀,忽驚歲暮思依依。每當深雪偏肥綻,才得東風便謝歸。斷板橋邊孤影瘦,冷村墻外暗香微。相逢不忍相離別,飄瞥斜枝趁落暉。
漂泊風塵里,曲江度幾春。鶯仍喬木友,燕傍舊家人。識路蹄空急,更弦調強新。皇天多雨澤,何地不堪均。
慷慨悲歌嘆陳跡,霜烏怨啼霜葉赤。明朝送客過鐘陵,西望茫茫五湖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