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仲舉秀才歸自九華極談勝賞亟取李白九華聯句原韻作二首志之 其二
昔號九仙子,
今名九蓮華。
差差浮碧海,
葉葉散晴霞。
積靄迷金寺,
飛流濺雪崖。
開簾陪岸幘,
須覓夏侯家。
昔號九仙子,
今名九蓮華。
差差浮碧海,
葉葉散晴霞。
積靄迷金寺,
飛流濺雪崖。
開簾陪岸幘,
須覓夏侯家。
過去九華山被稱為九仙子,如今又有九蓮華的美名。參差不齊的山峰如漂浮在碧海之上,片片山影似在晴霞中舒展。積聚的云靄籠罩著金色寺廟,飛瀉的流泉濺落在雪白山崖。推開簾幕陪伴友人灑脫觀景,還需尋訪如夏侯氏般的隱者居處。
九仙子:九華山舊稱,傳說因九位仙人聚居得名。
九蓮華:九華山的雅稱,因群峰形如蓮花綻放而得名。
差差(cī cī):參差不齊的樣子。
碧海:此處比喻山間翻涌如海洋的云霧。
積靄(ǎi):積聚的云氣。
金寺:指九華山中金碧輝煌的佛教寺廟。
岸幘(zé):掀起頭巾露出前額,形容不拘禮節的閑適狀態。
夏侯家:可能用典,指隱者居所;或借指盛仲舉一類雅趣之人的住處。
此詩為作者聽聞友人盛仲舉從九華山歸來,詳述游覽勝景后,以李白《九華聯句》原韻所作組詩的第二首。創作時正值文人雅集交游之風盛行,作者借和韻李白,既致敬經典,也通過友人之口的轉述,表達對九華山的向往與贊美。
全詩緊扣九華山“形”與“名”的變化,以凝練筆觸描繪山景的奇麗與人文的厚重,既展現自然之美,又暗含對隱者之趣的追尋,是一首融寫景、懷友、抒懷于一體的文人雅作。
山寺鳴雞促曉騶,籃輿沖黑過峰頭。天低路向云中落,霧重山如海上浮。竹葉隨時供野酌,桃花何處問漁舟。松泉滿眼行將盡,已動紅塵簿領愁。
折柳還思北上年,俄聞歸櫬已新阡。素車白馬追何及,吊鶴啼鵑意惘然。幽闥月寒疏桂影,清門風靜掃榆錢。彌留正在黃梅路,魂去應歸五祖禪。
前路寡儔侶,臨歧雙淚流。天風如有意,相送海東頭。長路殊未已,勞人愿小休。何年脫塵網,高臥故山秋。
萬里烽煙凈,三邊雨雪晴。暮笳清有韻,寒鼓濕無聲。鐵甲埋霜重,金戈映月明。旄頭看漸暗,四海樂升平。
腹中如亂絲。憒憒適得去。愁毒已復來。
澎湖未解作湖呼,如此名湖天下無。君向君山曾泛棹,量來幾個洞庭湖。浩浩風波肯共來,澎山山頂幾徘徊。漫誇酒量寬如海,敢把滄溟當酒杯。
椿年七十二回新,蓬矢桑弧記此晨。養就丹砂無上藥,已超諸數自由身。中年道路趨真境,外物功名委世人。今夜空庭香火罷,定應星斗識天真。十載從公鬢似蓬,羨公英氣老猶充。生時別得星辰力,晚歲仍加鼎灶功。世事不堪開眼看,勞生漸恐轉頭空。問公試覓刀圭藥,歲歲稱觴此日中。
疇昔翹材館,疏庸獲屢游。袞衣無傲色,吐握有勤求。輔弼十年久,雍容片善收。至今天下士,語及淚交流。
一簾飛水掛云高,半落流杯與藥槽。風接寒聲人天際,時時散作萬松濤。
風陣陣。吹落楊花無定。酒病厭厭三月盡。花檀紅自隱。新綠軒窗清潤。月影又移墻影。手捻青梅無處問。一春長悶損。
京國曾為萬里游,祗將書劍謁王侯。天門曉氣瞻龍虎,銀漢秋槎近斗牛。賈傅才華終濟世,庾郎詞賦獨驚秋。斷腸異縣風煙晚,亂石孤帆入贛州。
江南女子最風流,個個妝成元寶頭。不問老嫗尊甲子,怎知小姐貴春秋。舟中推戶開還掩,岸上看人探又抽。不時帆影飄然去,心隨帆影蕩悠悠。
清溪通笠澤,地以水為鄉。竹青三日雨,僧白一頭霜。
鬧紅舸須撐穩者,蹋青鞋略放松些。邀來南海朝,賺得東風嫁。倚闌干且吃杯茶。小坐天西水月家。同稽首蓮臺座下。
羨子談經侍石渠,雞林聲動四方初。家僮可解呼君實,監吏無勞薦子虛。紫禁花深搖委佩,玉堂云迥下公車。新詩寄我侵騷雅,潦倒泥涂愧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