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齊州靈巖四首 其三
區區不覺路岐難,塵土衣冠喜動顏。
已見成書歸上國,更逢便道覧名山。
隨軒幸涉三時久,弭節仍陪半日閑。
卻與禪翁自相悅,繡衣云步共追攀。
區區不覺路岐難,塵土衣冠喜動顏。
已見成書歸上國,更逢便道覧名山。
隨軒幸涉三時久,弭節仍陪半日閑。
卻與禪翁自相悅,繡衣云步共追攀。
不知不覺間沒覺得路途艱難,滿身塵土的我也喜笑顏開。已經看到著作完成送往京城,又恰逢順路游覽這名山。有幸跟隨車駕經歷了很長時間,停車暫歇又能相伴半日悠閑。我與禪翁彼此投緣相悅,身著繡衣如在云中漫步一同攀登。
區區:形容自己,有自謙之意。
路岐:即路途。
上國:指京城。
隨軒:跟隨車駕。
三時:指較長時間。
弭節:停車,駐留。
禪翁:指寺廟中的高僧。
繡衣:華麗的衣服,這里可能指官員服飾。
云步:如在云中漫步,形容行走輕快自在。
齊州靈巖即如今山東濟南長清區的靈巖寺,是佛教圣地。詩人可能是在公務之余或完成某項工作后,順路游覽靈巖寺。當時社會相對穩定,佛教文化盛行,詩人在游覽過程中與禪僧交流,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記錄游覽靈巖寺的經歷和感受。其特點是情感真摯,將工作與游覽相結合,體現出忙中取樂。在文學史上雖不算具有重大影響,但反映了當時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
軒上仙郎面如玉,檻前修竹翠于蔥。壁開他日春眠足,應對同僚話故叢。
虬龍千尺翠煙凝,九里濤聲浪幾層。油壁青驄堤上過,同心猶記結西陵。
江南絕頂真境界,仙子珊珊鳴佩環。千年古井丹不死,夜吐玉虹明屋山。
境物三禪勝,叢林十里村。寺僧晨掃地,樵客夜過門。瑞像西山映,乾文北斗翻。名場薰灶突,悵望塔中尊。
獨立梅花恨最多,江西夜雨漲恩波。仙翁已矣客猶在,天意不然人奈何!撫劍有時撐老眼,銜杯無路發悲歌。先生閉戶何為者?我亦從今理釣蓑。
長江春水去悠悠,亂絮輕花取次休。落日高樓怨橫笛,寒鴉飛盡暮蟬愁。
落日臨平路,連山盡向南。水聲黃鶴寺,云氣白龍潭。喪亂今誰在,幽奇昔屢探。湖邊樓閣廢,高柳與天參。
有客清晨來扣門,長揖贈我中書君。數枝彤管截寒玉,凜凜霜氣凌秋云。小試銀箋價應倍,玄霜漬毫凝石髓。未經草檄動朝端,猶記題詩泣山鬼。感君之德安敢忘,速令收貯歸文房。明朝更寫換鵝帖,字體不用遵鐘王。
火傘高張,少女潛蹤,小閣人悶。乍添一縷秋飔,疑是晚涼來趁。輕羅疊雪,珊珊玉骨冰肌,已無汗液融香粉。移坐向檀欒,情話容相近。休軔。雷車激蕩,蟻磨盤旋,不差分寸。大轉輪王,恰好解吾民慍。今番快也,莫管竹悴荷憔,甕頭春且開佳醞。只苦醉鄉中,老眼生花暈。
握虎分符出擁騶,共言官是古諸侯。印閒不比分司日,山近偏逢露冕秋。田里幾時歌樂業,廟堂此日得分憂。別來不惜雙魚寄,應有潮來到石頭。
舊識華亭陸士衡,歲殘相別重含情。離筵日落天邊樹,去路春浮雪外旌。探勝西南增遠思,采詩江漢得遺聲。梅花遲客開湘浦,桐葉封王下楚城。諸葛井空芳草合,羊公碑斷綠苔生。青山吊古應長嘯,北望風云是帝京。
七十二山湖面橫,橫斜出沒亂青冥。只疑亦有鈞天奏,驚起魚龍舞洞庭。
晚靄隔遠岫,秋容入平林。方素僅盈尺,巖谷能許深。
朱門空宅無人住。村院快活煞耕父。霎時間富貴虛花,落葉西風殘雨。總不如水北相逢,一棹木蘭舟去。待霜前雪后梅開,傍幾曲寒潭淺處。
上苑夭桃自作行,劉郎去后幾回芳。厭從年少追新賞,閑對宮花識舊香。欲贈佳人非泛洧,好紉幽佩吊沉湘。鶴林神女無消息,為問何年返帝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