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徑山二首 其一
昔日道師開法筵,老人化龍去山前。
至今勝跡冠西境,髙第相傳為敬田。
平生自得物外趣,爾來更薄區中緣。
終隨老師學善住,行種芝草休天年。
昔日道師開法筵,老人化龍去山前。
至今勝跡冠西境,髙第相傳為敬田。
平生自得物外趣,爾來更薄區中緣。
終隨老師學善住,行種芝草休天年。
過去道師開設法會,有老人化作龍離開山前。到現在這里的名勝古跡在西邊地區堪稱第一,高才弟子代代相傳,這里被當作敬奉修行之地。我平生能自己體會到超脫塵世的樂趣,近來更看輕世俗的緣分。最終要跟隨老師學習善住菩薩的修行之道,種植芝草頤養天年。
法筵:佛教說法的集會。
勝跡:名勝古跡。
高第:高才弟子。
敬田:佛教語,謂敬奉修行之處。
物外趣:超脫塵世的樂趣。
區中緣:世俗的緣分。
善住:善住菩薩,在佛教中有特殊的修行意義。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較難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可推測,詩人可能是在游覽徑山時,被這里的佛教文化氛圍和自然景觀所感染。當時社會可能佛教文化較為盛行,詩人自身或許對塵世生活有所厭倦,從而產生了修行的想法。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對修行生活的向往。其突出特點是將歷史傳說與個人情感相結合,營造出獨特意境。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力有限,但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佛教修行的一種追求。
呂公本俠士,詭稱回道人。黃金亦可變,誰云非法身。
一舉何由累十觴。饑寒曝日愧行囊。亂鴉荒冢都寒食,曲水繁花可異鄉。貪誦讀,說興亡。自知斯世忌顛狂。攜游香海劉郎在,減盡風情飽雪霜。
黌堂深惜昔,六典共尋源。合遂齊飛鶚,嘉逾競化鹍。紅顏君早去,白發我空存。方寸千年事,悽然誰與論。
園林晴晝蔚如煙,林外支流盡水田。落日趁墟人已散,鷺鷥飛上渡頭船。
永日衙齋客況閑,題詩為我解離顏。莫嫌尺一書難達,青鳥猶能認故山。
練服緗裙照翠帷,群夭不敢斗芳菲。卻嫌梅菊爭顏色,先向秋霜冽處開。
拂曙啟荒扉,雪照蘭林瑩。迥榭眺氛氳,層原閱彌亙。春動鳥數聲,晴開煙一徑。欲訪垂綸人,悠然五湖興。
葉如薏苡長,花比金燈白。一簇蕊宮仙,銀燈臧與獲。
閶闔開晴日,爐煙散暖風。慶成臣禮具,錫宴上恩隆。冠佩隨班入,蓬萊有路通。樓臺千仞表,音樂五云中。御酒浮杯釅,宮花插帽紅。龍顏瞻咫尺,鴛序映西東。有幸逢嘉會,無能補圣聰。太平思獻頌,歡樂萬方同。
遷屋避嫌明暗漏,買田分券便比鄰。
已許紅絲繡鏡囊,更饒金粉拭清光。鏡中神圣知人意,托夢兒家白馬郎。
遠樹圍越岑,猶疑見殘暑。緩策恣幽探,翛然若遐舉。山空世氛歇,閒云獨來去。夕陽照谷口,當時讀書處。回首紫陽人,因之理芳緒。
日日開門避寵呼,舞驂飛蓋共虛徐。昔人枉解痊秦痔,只得君王五乘車。代故由來足糾紛,高才憂世強云云。太宗不用長沙傅,虛使群臣謚孝文。
趙騎馳四牡,吳舟浮三翼。弓矛有恒用,殳鋋無暫息。
素王遺一樹,歲久不生枝。神圣有馀澤,榮枯無盡時。地鐘靈氣獨,天與太和私。想像刪修日,陰隨幾杖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