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 其二
召公方伯尊,材亦圣人亞。
農時憚煩民,聽訟小棠下。
嗟今千里長,已恥問耕稼。
彈琴髙堂上,欲以無為化。
召公方伯尊,材亦圣人亞。
農時憚煩民,聽訟小棠下。
嗟今千里長,已恥問耕稼。
彈琴髙堂上,欲以無為化。
召公和方伯受人尊崇,他們的才能僅次于圣人。農忙時節怕煩擾百姓,就在小棠樹下處理訴訟。可嘆如今的地方長官,已恥于過問農耕之事。只在高堂之上彈琴作樂,想用無為而治來教化百姓。
召公:西周初期的重要政治家。
方伯:一方諸侯之長。
憚煩民:害怕煩擾百姓。
聽訟:審理訴訟案件。
千里長:指地方長官。
無為化:道家的治國理念,主張統治者不妄為,讓百姓自然發展。
推測此詩創作于社會治理出現問題,地方官員不務實、不關心百姓生產生活的時期。詩人看到這種現象,有感而發,借古諷今,希望能引起人們對官員職責的重視。
這首詩主旨是批判當時地方官員不關心農事、不務實的現象。其特點是對比鮮明,通過古今官員的不同表現突出問題。在文學史上,它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官員治理的一種思考。
抱玉三朝楚,懷書十上秦。年年洛陽陌,花鳥弄歸人。
綠水紅橋一路青,東風將雨染初成。 隔簾弄影捎飛燕,當座吹花趁語鶯。 新月正籠陶令宅,淡煙斜拂亞夫營。 年年送別三春恨,腸斷山陽笛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