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
夕陽芳草自天涯,倦客何須感物華。
無計可能逃世網,有心剛欲慕詩家。
將烹誰惜能鳴鴈,安足翻成強畫蛇。
白髪漸多瞳漸翳,少年相見莫揄揶。
夕陽芳草自天涯,倦客何須感物華。
無計可能逃世網,有心剛欲慕詩家。
將烹誰惜能鳴鴈,安足翻成強畫蛇。
白髪漸多瞳漸翳,少年相見莫揄揶。
夕陽下芳草綿延直至天涯,疲倦的游子不必因景物美好而感慨。沒辦法逃脫世間的束縛,內心卻剛想仰慕詩家的生活。要烹煮時誰會憐惜能鳴叫的大雁,畫蛇添足卻反而成了多余。白發漸漸增多,眼睛漸漸模糊,年少時相識的人不要嘲笑我。
倦客:疲倦的游子。
物華:美好的景物。
世網:比喻社會的束縛。
能鳴鴈:能鳴叫的大雁,出自《莊子》,寓意有才者易遭害。
強畫蛇:即畫蛇添足。
翳:眼睛上生出的遮蔽視線的膜。
揄揶:嘲笑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從詩中可推測,詩人處于世俗的紛擾中,無法擺脫各種束縛,心生疲倦,渴望能過上詩家般自由的生活,同時感慨時光流逝,自己逐漸老去。
這首詩主旨是抒發詩人在世俗中的無奈與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其特點是情感深沉,借景抒情與用典相結合。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重大影響,但反映了古代文人在現實與理想間的矛盾心境。
賃山賦幽居,一艇千卷載。頗怪素心人,錢刀乃所愛。
老臆吞云夢,于今在眼中。楚材元有望,湖教故多功。山色連平野,江流入半空。誰為三鳣頌,夫子又關東。
掛冠林下近來無,誰謂僧中有二疏。應笑紅蓮幕中客,故園三徑已荒蕪。
隔江聞有北山翁,如雷灌耳心先通。曾從卷帙見佳句,百尺寒冰洗塵慮。出聞儒者講理學,同聲合喙推先覺。為訪程朱似續人,游遍八方周五岳。輕車指北還指南,直到仙羊方駐腳。席不暇煖突不黔,延佇二樵神躍躍。與來杖策入朱明,四百峰頭嘯一聲。更尋七十二峰去,信宿云端吟月明。行吟更問江門道,白沙祠墓生荒草。登堂一拜一題詩,銀榜貞珉傳麗藻。歸來過我大通禪,袖出新詩見懷抱。詩中許我王老師,是則是矣非亦非。老師不打鼓與笛,大通鼓笛全不識。詩中許我如澹公,似則似矣同不同。澹公無可無不可,大通有可有不可。詩中許我為忠孝,教外何曾涉名教。先生名教有住著,大通名教無住著。早來池上看蓮花,莫放蓮花自開落。
訪友入南山,扣門不聞語。欲數青瑯玕,錯錯知幾許。
混沌何年鑿此開,天公留與后人裁。那須畫棟連俳桷,不愧山樽自瓦杯。日上階前玄鶴舞,潮平門外白鷗來。有時忽聽漁歌發,野老前灣罷釣回。
剪商肇基跡,傳季思逮圣。兄弟逃荊蠻,讓德一何盛。千家聿來從,勾吳始開境。遙遙至裔孫,欲大心逾騁。深宮貯妖麗,高臺瞰遐迥。既拒伍胥忠,還甘太宰佞。鄰邦樹仇怨,上國肆爭競。社稷終變遷,軒楹獨完正。相傳在閭里,灑掃改嚴凈。歲時具牡醴,歌舞勞送迎。楚鬼久無食,越魄誰將籥。強暴有湮晦,圣哲無終竟。于焉送將歸,舟艫得依并。是時春氣和,氤氳滿芳徑。渚花動幽彩,汀莆發深靘。江水去不息,煙霞日將暝。斂衣拜階下,懷哉起孤詠。
幾欲從軍旅,其如白發人。有家難委弟,無策可娛親。作士詩書賤,為農隴畝貧。終然將七尺,去作玉關塵。
閏南煙雨迷青嶂,孤雌挾子飛天上。卻憶羈雄不得歸,兩槳深籠鏡波漾。片雪長梢向尾分,有時夢見武夷君。山長水遠無書寄,不及南飛鴻雁群。主人為爾苦惆悵,開籠欲放非難放。矰繳鷹鹯何處無,萬里馮誰報無恙。
架上馀千軸,俱隨綠燄飛。平生惟蠟屐,舊物秪牛衣。信是冥懷待,誰言損讀非。嘯歌聊復爾,北叟可同歸。
碧玉旋螺插暮煙,遙看桂子落僧前。試尋白水田頭路,一葦橫江浪接天。蕭寺知名四十年,身投籠檻到無緣。行人指點松間路,正在孤云落照邊。
黑須寄在白須生,一度秋風減幾莖。客處不堪頻送別,無多情緒更傷情。
長憶春江雨后山,看云如入畫圖間。何人肯袖漁竿手,閑卻扁舟在水灣。
蘭橈不宿蓼花洲,莫擬山陰棹雪舟。歌罷采蓮龜作枕,夢中亦是鏡中游。
蠹簡慵披掩絳紗,一身憔悴寄天涯。越鄉病憶同莊舄,楚國憂思類景差。蟋蟀吟低孤枕月,蟏蛸織落半檐花。難成易斷還家夢,空有秋霜入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