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試求遺書于天下
炎德侔三代,文章嘆燼余。千金期重賞,諸郡購遺書。
東魯藏經出,西秦挾律除。儒生搜簡畢,謁者騖軒車。
闕史修蘭省,亡詩補石渠。愿觀新四部,清禁直明廬。
炎德侔三代,文章嘆燼余。千金期重賞,諸郡購遺書。
東魯藏經出,西秦挾律除。儒生搜簡畢,謁者騖軒車。
闕史修蘭省,亡詩補石渠。愿觀新四部,清禁直明廬。
宋朝的仁德可與夏、商、周三代媲美,可惜文章典籍在戰火后所剩無幾令人嘆息。朝廷用千金重賞,讓各郡去搜求散失的書籍。像當年東魯出現藏于墻壁的經書,西秦廢除禁止藏書的法令一樣,如今也有不少古籍重見天日。儒生們搜求書籍完畢,使者們駕著車馬四處奔波。缺失的史料在秘書省得以修訂,失傳的詩篇在石渠閣得到補充。真希望能看到新編的四部書籍,在宮中潔凈的館舍里閱讀。
炎德:這里指宋朝的德政,宋朝自認為以火德王,所以稱炎德。侔(móu):相等,等同。
燼余:指戰亂后殘留下來的東西。
購:懸賞征求。
東魯藏經出:指漢代魯恭王拆孔子舊宅,發現壁藏的《古文尚書》等經典。
西秦挾律除:指秦始皇曾頒布挾書律,禁止民間藏書,漢代廢除了此律。
謁者:官名,負責傳達、接待等事務。騖(wù)軒車:駕著車馬奔走。
蘭省:指秘書省,掌管圖書秘籍。
石渠:即石渠閣,漢代宮中藏書之處。
四部:我國古代圖書分類的經、史、子、集四類。
清禁:指皇宮。明廬:潔凈的館舍。
此詩是科舉殿試時的命題之作。宋朝統治者重視文化建設,為了豐富國家藏書,下令在全國范圍內搜求散失的書籍。詩人參加殿試時,以“御試求遺書于天下”為題進行創作,反映了當時朝廷的這一文化舉措。
這首詩主旨是贊頌朝廷搜求遺書的行為,突出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其特點是用典豐富、語言典雅,在展現宋代文化政策方面有一定價值,體現了當時文人對文化建設的關注。
入臺光六察,言事過同寮。
可畏觸邪豸,元非開口椒。
召來仍幞被,老去但乘軺。
未報蒲輪聘,巫陽已下招。
凝笳疊鼓壓天南,從此邦人作美談。
北里聲名皆擢秀,東州歌舞總懷慚。
輕裘坐嘯青油幕,積甲高齊碧玉簪。
聞道家家賣釵釧,武夫歸去亦醺酣。
笑談登月窟,轉盼戛天池。
十載董狐筆,兩州龔遂祠。
文章傳古法,名姓畏人知。
忽作龍蛇夢,今無甲子疑。
兒童擁道邊,父老拜車下。
使君為我至,歡喜不勝寫。
壽公生朝重,滿酌白玉斝。
明年更好在,璽詔來金馬。
盥至于再,潔誠俞孚。
帝用祗薦,靈咸嘉虞。
騰歌臚驩,會于軒朱。
觀厥颙若,受福之符。
北斗南邊云物明,燁然天節仰祥星。
朝端獬豸曾張膽,道上狐貍已匿形。
欲奉三章仁遠嶠,定知五管迓虛囹。
迂程肯顧交情厚,莫惜花前倒綠醽。
連蹇魚符忝,宗師藻鑒亡。
但瞻楊子宅,莫避蓋公堂。
遠水松區對,東風紼路長。
九原精爽在,遺恨一莊荒。
理財無管晏,言利析秋豪。
吐論千人廢,摩空六翮高。
未簪安世筆,先佩呂虔刀。
楚澤東風勁,寧辭攬轡勞。
今代風云會,何人善論兵。
丹墀凝睿想,黃石踵家聲。
瑞國儀千仞,籌邊妙兩楹。
重泉有遺恨,不見復神京。
沃轡環天下,澄清今范滂。
帶牛奸破穴,問馬智盈囊。
逾七春秋足,尊三爵德光。
鄉閭失耆舊,紼路送車忙。
雪意商量未肯忙,使君歸騎已騰驤。
二年治行留襦袴,萬戶生涯足稻粱。
便去峨冠登要路,誰能截鐙款行裝。
胸中久矣吞云夢,一舉瓊彝有別腸。
偃月欺天日,淫刑及反唇。
程論傳學者,粵嶺作流人。
貽后端無憾,瞻前詎有鄰。
太剛終齟齬,袖手老江濱。
買鄰喬木近,不隔一牛鳴。
甲第夸新作,高樓待落成。
未教長縱壑,亦合且專城。
矯首天難問,傷哉挽鐸聲。
二難辭藻琢瓊瑰,入洛當年擅軼才。
五嶺達官今寂寞,九齡高躅久塵埃。
分符有此二千石,投轄中之三百杯。
衣繡還鄉真罕見,戲魚同隊幾駑駘。
生怕花飛減卻春,半旬苦雨惱幽人。
山房掛壁有雙屐,村徑沖泥無只輪。
但見淥波侵碧草,不須皂莢去黃塵。
擁爐更甚三冬月,轉覺寒威逼坐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