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所居圓明庵
茅剪幽廬小圃東,葛巾藜杖稱高風。
守方固恐形為累,內照應知色即空。
出入有虛還有實,輝光無外亦無中。
世人欲識圓明事,盍問名庵隱幾翁。
茅剪幽廬小圃東,葛巾藜杖稱高風。
守方固恐形為累,內照應知色即空。
出入有虛還有實,輝光無外亦無中。
世人欲識圓明事,盍問名庵隱幾翁。
在小園東邊用茅草修剪出一座幽靜的小屋,我頭戴葛巾、手持藜杖,盡顯高雅風度。堅守方正之道,生怕身形被外物所累,內心領悟便知色相本就是空。出入之間有虛幻也有真實,光輝沒有內外之分。世人若想明白圓明的事理,何不問問在這庵中憑幾而坐的老翁。
茅剪:用茅草修剪。幽廬:幽靜的小屋。
葛巾:用葛布制成的頭巾。藜杖:用藜的老莖做的手杖。高風:高雅的風度。
守方:堅守方正之道。形為累:身形被外物所累。
內照:內心的領悟。色即空:佛教語,指一切事物的表象都是虛幻不實的。
盍:何不。隱幾翁:憑幾而坐的老翁,指作者自己。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但從詩的內容可推測,詩人可能處于一種遠離塵世喧囂的生活狀態,在圓明庵中感悟佛理、修身養性,從而創作此詩表達內心的感悟。
這首詩主旨是傳達對圓明事理的理解和對超脫世俗的追求。其特點是將生活場景與佛理巧妙融合,以質樸語言闡述深刻哲理。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體現了當時文人對佛道思想的探索。
頻年伴食意休休,贏得容身土一邱。嘆息期期誇鳳鄧,前功誰念骨誰收。
山公偏愛習家池,每出游時醉不知。既見國僑如舊識,何須阮籍乃吾師。亭邊菡萏鋪新錦,水際閭閻近布棋。欲作宣城十日飲,留連夢得似敦詩。
昭代崇儒術,修文洗甲兵。石渠開秘笈,白屋盛西京。百學從根柢,千秋集大成。圖書雄四庫,宏道莫能名。
千尺晴虹架彩斿,闌干三百大堤頭。繽紛冶女迷花到,雜沓王孫戲草留。玉管競催明月上,金丸時遂暮云流。春風一路堪圖畫,萬樹桃花簇紫騮。
被褐南州客,依先北府居。起辭從事辟,歸讀古人書。暮雨江云濕,春風汴柳疏。他年有來雁,毋惜問何如。
拉伴事幽尋,古洞共探歷。馬蹄相追隨,嵐氣襲衣濕。
男兒踏地志四方,出門大路行康莊。況為驲使期令速,千里萬里瞬息將。云胡邂逅遭一跌,頗覺平陸成羊腸。古云一蹶得一便,又云三折醫之良。幸逢瞑眩得早瘳,莫若視地足勿傷。生全天地父母恩,一舉足兮慎勿忘。
邇臣跪奏,嚴辦必恭。乃御袆褕,升于殿中。慈顏雍穆,和氣沖融。芳流清史,傳之無窮。
香餌竿頭也不無,向來祇是釣名魚。波沃日,浪涵虛,萬象牢籠號有馀。
憶昔跨吟鞍,花翁賞新句。回首十年強,腸斷天竺路。
材名參上流,徙薪知曲突。趣向期真源,悟悅須法窟。楚謠與漢風,要自非凡骨。幻藥不可當,靈根貴英發。
野人官職與心違,何況經年未得歸。一夕秋風無限思,偶來憑檻到斜暉。
冷面皎霜凝,電光雙目崢。生來元自別,不但父書靈。
塔前殿上姓名涂,墓碣如林數得無?猶在閨人春夢里,皚皚萬骨為誰枯。
曉林喜鵲暮林鴉,飲啄隨時漫自嘉。禍福于人何所與,不勞屋角日喳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