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魏世家
亹亹談先王,古今誰有得。
施為雖緒余,要在情不匿。
嗟彼三代后,淪胥入戰國。
翟璜聞一言,慙俛慙李克。
論材稱權衡,輕重無物惑。
吾心能如此,乃可任人責。
亹亹談先王,古今誰有得。
施為雖緒余,要在情不匿。
嗟彼三代后,淪胥入戰國。
翟璜聞一言,慙俛慙李克。
論材稱權衡,輕重無物惑。
吾心能如此,乃可任人責。
勤勉不倦地談論古代圣王,古往今來誰能真正領悟。他們的施政舉措雖是余緒,關鍵在于真情不隱匿。可嘆那三代之后,相繼陷入戰國亂世。翟璜聽了一句話,慚愧地低下頭面對李克。評價人才如同用權衡,輕重分明不被外物迷惑。我的心若能如此,才可承擔起用人的責任。
亹亹(wěi wěi):勤勉不倦的樣子。
緒余:本指抽絲后留在蠶繭上的殘絲,比喻事物之殘余,這里指先王施政的遺留。
淪胥:相率、相繼。
翟璜:戰國初期魏國大臣。
慙俛(cán miǎn):同“慚靦”,慚愧。
李克:戰國初期魏國政治家。
權衡:稱量物體輕重的器具,比喻評量、比較。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社會可能處于政治動蕩、用人制度存在問題的時期。詩人讀《魏世家》后,有感于古代圣王的政治理念和用人之道,以及戰國時期的混亂局面,從而創作此詩,以表達對理想政治和用人方式的向往。
這首詩主旨在于借讀《魏世家》抒發對古代圣王政治的贊賞和對戰國亂世的批判,強調用人要公正、有識人之明。它以史為鑒,反映了詩人對社會政治的關注,在文學史上體現了詩歌借古諷今、表達政治見解的傳統。
勇義千鈞力,虛懷萬物容。
材名稱遠大,俊杰靄游從。
許可皆諸老,升聞到九重。
惜哉言與位,大廈折喬松。
氣壓三千界,云橫百尺樓。
地靈絕興替,木老閱春秋。
杖屨逍遙步,琴書汗漫游。
利名空役役,回首愧禪流。
颼颼松風鳴,翳翳山景暮。
蟬聲清有余,荷香美無度。
幽人曳杖吟,事勝心獨悟。
平生寡世念,正是愜襟素。
坐看北斗移,竹葉明月露。
夜久寂無人,佳眠不知曙。
文章千古一毫端,妙處工夫到底難。
春色無邊知造化,海風不斷識波瀾。
看君健筆凌霄漢,照我清窗醒肺肝。
寶劍莫憂人未識,光芒須動斗牛寒。
阿耘無田食破硯,奉親日糴供朝飯。
有田正恐拙把犂,何得更為圖畫看。
汝父名汝汝當知,有田無田未可期。
有田不耕汝懶病,無田畫田真畫餠。
畫田之外乃畫牛,捕捉風影何時休。
頭上安頭入詩軸,全家不應猶食粥。
青城游遍蜀中山,歸看公卿飽已諳。
桀驁稍能兒德祖,興亡何闕百曹參。
諸公富貴紙上語,滿座風雷終日談。
我似北人君記取,偶然留滯在東南。
世豈無全德,今猶見古人。
大圭非刻畫,天醴自清醇。
未說功名地,猶令宇宙春。
蒼茫何處覓,丹素豈精神。
世道從來久,襟期我輩知。
躊躇遂初賦,嘆息考槃詩。
歌斷尊長破,心存鼓未衰。
江湖秋葉外,千里更愁思。
人道琴川上,年來聚德星。
端能幾日月,已復散云萍。
老我頭先白,期君眼最青。
時能遣佳句,千時慰林坰。
草樹荒寒晚葉枯,又尋短棹泛焦湖。
場經古戰心欲折,客老諸侯饑更驅。
去國寂寥從白眼,籌邊謀畫看洪儒。
袖詩來謁公應記,曾說襄陽廁座隅。
晨光澹涼月,霽宇來清風。輕舟泛漣漪,初旭升曈眬。
水氣散洲渚,蔓花綴榛叢。我行何所之,故林翳蒿蓬。
舍棹理幽徑,開顏揖前峰。出門望平臯,良苗鬰以蔥。
恭惟昔先人,有此一畝宮。遺字滿塵壁,所憂非困窮。
但愿君與相,燮調致年豐。諒哉烈士心,舉世故莫同。
踟躕不忍去,惻愴結微衷。
鳳閣鸞臺次第留,此生何必為身謀。
工夫到易通三圣,潔白持身第一流。
桑梓靜思如子少,萍蓬自嘆此生浮。
還鄉若有過從便,會盡人間只點頭。
秋到家山冷不知,但驚風露入新詩。
低頭欲拜無東野,滿耳惟聞說項斯。
骨格昂藏云鶴瘦,吟哦凄斷雪猿悲。
文章已得真消息,三十科名未是遲。
困雖有舌吾安用,貧到無錐樂更深。
百歲難逃少壯老,多思何益去來今。
弈秋豈必長先手,畫史誰知獨苦心。
一枕春宵方化蝶,三竿朝日又鳴禽。
今我不樂游四方,夙昔已具浮海航。
十年點化鷗心性,一生正坐虎文章。
海山未必盡佳處,往與蜑子收漁梁。
夢中了了說吳楚,山川如掌今羊腸。
讀書南隣索檳榔,原頭污邪豚酒香。
何時攝衣上公堂,蛤蜊含漿魚尾黃,客從南來勤寄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