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吳仲庶上巳游學射山
天涯春色蜀川多,勝賞相從到薜蘿。
遶郭煙蕪深似染,隔林山鳥靜能歌。
花邊密擁青絲蓋,陌上輕馳白玉珂。
察俗自知無遠術,祇于民樂驗時和。
天涯春色蜀川多,勝賞相從到薜蘿。
遶郭煙蕪深似染,隔林山鳥靜能歌。
花邊密擁青絲蓋,陌上輕馳白玉珂。
察俗自知無遠術,祇于民樂驗時和。
在遙遠的天邊,蜀地的春色格外濃郁。我和友人一同前往風景優美之處游玩。環繞城郭的煙霧籠罩著草地,顏色深如染就;隔著樹林,山鳥靜靜地歌唱。花叢邊密密簇擁著裝飾華麗的車蓋,田間小路上駿馬輕快地奔跑,馬勒上的白玉珂叮當作響。我深知自己在體察民情方面沒有高明的辦法,只能從百姓的歡樂中驗證時世的祥和。
上巳:古代節日,在農歷三月初三。
薜蘿:薜荔和女蘿,常借指隱者或高士居住的地方,這里指風景優美之處。
遶:同“繞”,環繞。
煙蕪:煙霧籠罩的草地。
青絲蓋:用青絲裝飾的車蓋,指華麗的車子。
白玉珂:馬勒上的裝飾品,用白玉制成,行走時會發出聲響。
察俗:體察民情。
時和:指時世太平祥和。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吳仲庶是詩人的友人,當時詩人可能在蜀地任職。上巳節是傳統的出游節日,詩人與友人一同游賞射山,看到蜀地春日美景和百姓游樂的景象,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蜀地春日游賞的情景,展現了太平盛世的景象。其特點是寫景生動,語言優美,情感積極。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蜀地的社會風貌和百姓生活狀態,具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學價值。
三十年馀翰墨壇,強顏來作計籌官。清朝制古班恩厚,冷局人多卒歲難。吏事不堪詩興敗,公庖無暇晚炊寒。偶披俸歷掀髯笑,淺薄由來首素餐。
出郭高舂后,郊原起夕陰。山山曳殘雨,步步響新禽。老樹莓苔厚,空林紫翠深。招提何處所,云際有鐘音。
四大假合相,六根清凈緣。祇知心是佛,不惜藥成仙。魚泣銜沙立,鷗疑側腦眠。凄其野人奠,秋菊薦寒泉。
肉礧錦纏綜,流云汗似紅。太平無戰伐,驂驔走沙蓬。
出處成交讓,經綸有大功。淚碑瓜步北,棠樹蒜山東。百揆方時敘,重離遂不融。故臣偏感咽,曾是嘆三窮。
綠江深見底,高浪直翻空。慣是湖邊住,舟輕不畏風。
白頭歸故里,荒草沒柴門。鄉舊仍相見,兒童且不存。忠清千古事,骨肉一家魂。痛哭松楸下,云愁白日昏。
扶馀玉爪舊曾聞,青鳥猶沾海氣昏。掌上風標有如此,眼中神駿更憐君。平蕪未灑頭鵝血,春水誰開獵騎門?過雁昏鴉莫回首,霜拳高興在空云。
客里因循斷送春,況逢天氣半晴陰。生來百事少如意,老去千般都上心。長鋏空彈馮氏劍,良材還斲蔡翁琴。愁懷正此無分付,多謝黃鸝送好音。
一香一華,惟稱惟贊。潮落海門,風生彼岸。
草堂琴鶴伴孤清,睡足西窗夢不驚。短發未須愁杜甫,濁醪元自識淵明。青松翠竹盤桓地,北海南山頌禱情。長憶壽筵歌吹里,夜深燈火亂春城。
杵臼梁鴻事,人間欠此人。癡兒號飯少,愁婦厭家貧。雨障雪來晚,梅催柳迓春。平生兼善意,孤獨嘆沉淪。
二年相逐喜同聲,幾度塵沙并轡行。新握院章當妙選,重吟江樹動離情。蓬瀛地接金鑾近,城闕天開晤嶂清。借問舊堂脩竹在,壁間虛薄愧題名。
湖光好,灼灼映紅蕖。坐對紫金山潑黛,回看雪藕玉為膚。清絕怎追摹。
幾層攀石磴,高寺白云邊。臺舊懷人古,泉幽想鶴仙。遠帆湘浦樹,暮角楚城煙。長是登臨處,滄洲意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