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棗
棗下人不行,四旁生蒺藜。
秋來見成實,粲粲青紅垂。
敲樹落碧瓦,濺石投赤磯。
紛紛競口實,聊混兒女為。
樹上已空枝,樹下亦有蹊。
人事但如此,桃李真自欺。
棗下人不行,四旁生蒺藜。
秋來見成實,粲粲青紅垂。
敲樹落碧瓦,濺石投赤磯。
紛紛競口實,聊混兒女為。
樹上已空枝,樹下亦有蹊。
人事但如此,桃李真自欺。
棗子成熟人卻不來采摘,棗樹四周長滿了蒺藜。秋天棗子成熟結果,鮮亮地青紅相間垂掛枝頭。敲打棗樹,棗子像碧瓦般落下,砸在石頭上好似投向紅色的磯石。人們紛紛爭著吃棗,權當和孩子們一起玩樂。樹上已經空了枝椏,樹下也踏出了小路。人事不過如此,桃李以花自美真是自欺欺人。
蒺藜:一種帶刺的植物。
粲粲:鮮明的樣子。
口實:食物。
蹊:小路。
具體創作時間和背景不詳,推測詩人可能在秋季看到棗樹的景象,聯想到人事,從而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以棗為切入點,借棗的遭遇和人們的行為,揭示人事道理,批判虛浮現象。語言平實卻富含哲理,體現了詩人對生活細致的觀察和深刻的思考。
白云東去又經春,每想飛鴻到水濱。幾個遮山松樹子,憑君灑雨洗埃塵。
高林晚葉漸疏明,雨過長安萬屋青。為問西風來幾日,夕陽宮殿亦秋聲。
幽棲小筑五湖濱,斗室全收景物真。出世不須黃鵠舉,逃名偏與白鷗親。舊馀衰柳猶含凍,新種疏梅巳報春。此意寥寥誰共解,卜居吾亦愿為鄰。
路入藍橋境。憶當年、云英來會,玄霜搗盡。爭似溫公風流婿,一笑歡傳玉鏡。便勝似、瓊漿玉飲。自是振振佳公子,冰肌玉骨相輝映。一對兒,好廝稱。夜深銀燭交紅影。雀屏開、鳳帷擁繡,鴛衾鋪錦。雨意云情應多少,夢到巫山一枕。好語向、耳邊頻聽。但愿來春青云路,管一枝、青桂嫦娥近。聞早寄,鳳樓信。
露洗新秋,天浮灝氣,桐孫初長庭隅。繃裁紅錦,門左記垂弧。白發萱親笑道,于今見、四葉喜榮敷。天臺路,吾兒知不,倩雁報安書。山中何所有,石田茅屋,菊徑瓜區。更寒窗老硯,他年盡傳渠。愿汝身如犢健,看書罷、更學把犁鋤。稱鄉里,善人可矣,卿相又何如。
群心爭欲剸公閭,愁殺凌云醉老奴。緩帶輕裘信瀟灑,曾知晉事已如吳。
少小曾參不二門,談空說法更精勤。一杯徑渡滄溟曉,半榻晴分雁蕩云。巫峽猿聲愁夜月,峨嵋秋色澹寒曛。禪心本自無拘礙,何事虛名與世聞。
漸老追芳苦厭勞,團蒲攲坐首慵搔。解將一笑醒人眼,多謝紅稠屋角桃。
按部雙旌遠,行邊一劍雄。圖書觀魯殿,謠頌采齊風。泰岱浮空紫,蓬萊上日紅。登臨時極目,作賦許誰同。
景城宛在水中央,短棹飄然下渺茫。早路常期泛滄海,異時誰復問瀟湘。看他賈客千帆過,聽盡漁翁一曲長。家在東南千萬里,寒煙漠漠又斜陽。
二八女兒雙髻丫,黃金條脫銀條紗。清歌一曲放船去,買得新妝茉莉花。
貝闕珠宮夜不眠,露華浩浩月娟娟。不應又作人間夢,窈窕吹簫度碧煙。
窮居絕景。三徑西風閒顧影。尚有柴桑。籬菊依然傲眾芳。攢眉蓮社。八表同昏傷和寡。一往沉冥。誰信人間有獨醒。
先帝知公早,虛懷第一人。至今詩禮將,獨數武、宣臣。材大雖難用,時來亦少信。高平風烈在,威敏典刑新。空試乘邊策,寧留相漢身。凄涼舊部曲,淚濕冢前麟。
翡翠明珠定有無,嶺南財力未全蘇。林間鷸鳥毛難毨,水底鮫人淚欲枯。豈謂徵求煩使節,還應軫恤緩民逋。更聞卜吏多遷客,何日恩波到海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