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獻晏公挽辭三首 其三
感會真奇遇,
飛揚獨妙齡。
他年西餞日,
此夜上騎星。
宿惠留藩屏,
余忠在禁庭。
音容無處所,
仿佛寄丹青。
感會真奇遇,
飛揚獨妙齡。
他年西餞日,
此夜上騎星。
宿惠留藩屏,
余忠在禁庭。
音容無處所,
仿佛寄丹青。
感嘆您曾得遇真正的知遇之恩,青春妙齡便才華橫溢、脫穎而出。當年西去餞別的日子還歷歷在目,今夜您卻如騎星升天般離世。舊日的恩惠仍留在藩鎮屏衛之地,未盡的忠誠仍留存于宮廷之中。音容笑貌已無處可尋,只能在畫像中依稀得見。
感會:感遇,遭遇。
真奇遇:真正的知遇之恩。
飛揚:才華顯露、出眾。
妙齡:青春年少。
西餞日:指當年西去任職時的餞別之日。
上騎星:騎星升天,用星象典故喻指離世。
宿惠:舊日的恩惠。
藩屏:指藩鎮,地方屏障。
余忠:未盡的忠誠。
禁庭:宮廷。
丹青:繪畫、畫像。
此詩為北宋名相、文學家晏殊(謚元獻)的挽辭第三首,作于其去世后(晏殊卒于1055年)。詩中回顧其早年受知遇、才華顯露,及在地方與朝廷的功績,表達同僚或友人對其離世的深切哀思。
全詩以追思為脈絡,從晏殊的早年際遇寫到其地方與朝廷的貢獻,最后以音容難覓收束,既贊頌其功績與品德,又抒發哀痛之情,語言凝練,情感真摯,是挽詩中的典型之作。
日日恐無云可望,
不辭逐靜望來頻。
共知亭下眠云遠,
解到上頭能幾人。
但取詩名遠,寧論下第頻。
惜為今日別,共受幾年貧。
聽雨宿吳寺,過江逢越人。
知從本府薦,秋晚又辭親。
遠憶拜親留不住,出門行計與誰同。
程涂半是依船上,回期須及來春事,莫便江邊逐釣翁。
澤潞西邊路,蘭橈北去人。
出門誰恨別,投分不緣貧。
杯酒從年少,知音在日新。
東湖發詩意,夏卉竟如春。
樽前荊楚客,云外思縈回。
秦野春已盡,商山花正開。
鷗驚帆乍起,虹見雨初來。
自有歸期在,蟬聲處處催。
野色晴宜上閣看,
樹陰遙映御溝寒。
豪家舊宅無人住,
空見朱門鎖牡丹。
湖上微風小檻涼,翻翻菱荇滿回塘。
野船著岸入春草,
飄然蓬艇東歸客,盡日相看憶楚鄉。
一歲重陽至,羈游在異鄉。
登高思舊友,滿目是窮荒。
草際飛云片,天涯落雁行。
故山籬畔菊,今日為誰黃。
綠槐花墮御溝邊,
步出都門雨后天。
日暮野人耕種罷,
烽樓原上一條煙。
炎夏尋靈境,高僧澹蕩中。
命棋隈綠竹,盡日有清風。
流水離經閣,閑云入梵宮。
此時袪萬慮,直似出塵籠。
樂道辭榮祿,安居桂水東。
得閑多事外,知足少年中。
藥圃無凡草,松庭有素風。
朝昏吟步處,琴酒與誰同。
粉壁通蓮徑,扁舟到不迷。
葦聲過枕上,湖色滿窗西。
但見修行苦,誰論夏臘低。
閑看種來樹,已覺與身齊。
昨夜忽已過,冰輪始覺虧。
孤光猶不定,浮世更堪疑。
影落澄江海,寒生靜路岐。
皎然銀漢外,長有眾星隨。
林中鶯又囀,為客恨因循。
故里遙千里,青春過數春。
弟兄來漸少,歲月去何頻。
早晚榮歸計,中堂會所親。
青冥路口絕人行,獨與僧期上赤城。
樹列煙嵐春更好,
若過石橋看瀑布,不妨高處便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