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仁宗皇帝辭五首 其一
恭儉同堯舜,
憂勤固損年。
悲風來萬國,
白日下中天。
薄葬遵周室,
初陵兆洛川。
至仁推廟號,
百世不能遷。
恭儉同堯舜,
憂勤固損年。
悲風來萬國,
白日下中天。
薄葬遵周室,
初陵兆洛川。
至仁推廟號,
百世不能遷。
(仁宗)恭敬節儉如同堯舜,憂慮勤勉確實損耗了壽命。悲傷的風從萬國涌來,太陽從天空正中落下。簡薄的葬禮遵循周代制度,最初的陵墓選址在洛水之畔。以最高的仁德推崇廟號,歷經百代也不會改變。
恭儉:恭敬節儉?!墩撜Z·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堯舜:上古賢君唐堯、虞舜,代指圣明君主。
憂勤:憂慮勤勉,指帝王為國家操勞。
損年:減少壽命,此處指仁宗54歲早逝。
薄葬:簡省的葬禮,與厚葬相對。
周室:周代王室,此處指周代薄葬制度。
初陵:皇帝陵墓,此指宋仁宗永昭陵。
兆洛川:選址于洛水流域,洛川即洛水,流經洛陽。
廟號:帝王死后太廟供奉的稱號,如'仁宗'。
遷:改變,變動。
宋仁宗趙禎在位42年(1022-1063),是宋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以仁政著稱,去世后朝野哀慟。此詩為仁宗逝世后所作挽歌之一,通過贊頌其德政與喪儀,表達對一代仁君的深切悼念。
詩以'恭儉同堯舜'總領,贊頌仁宗德配古賢;繼以'悲風''白日'渲染哀痛,以'薄葬''初陵'凸顯其節儉;末句'至仁'點明廟號由來,強調其仁德不朽。全詩緊扣'挽'字,莊重中見深情,是宋代帝王挽詩的典型之作。
沖暑登高人所憚,云韓龍孟樂相從。眼窮溟海九萬里,身在蓬萊第一峰。潮長嶼低帆勢急,山回路曲樹陰重。日斜移席臨池飲,戲掬清泉解酒容。
驕虜已歸計,圣朝方寢兵。時聞候火入,非復塞塵驚。秋嶺無南牧,春田恣北耕。休窮西海路,辛苦學甘英。
鶴嶺鸞岡空勝地,龍沙烏塔盡荒墟。
青山重疊錦屏開,綠水晶瑩明鏡臺。安柳排花都妥貼,天心久矣待卿來。
宇宙本無涯,浮生良可嗟。憧憧亦何事,吾正讀南華。
看花曾共憶明光,攜手聲名動洛陽。獻賦競誇童子日,封書猶記丈人行。交論一代饒知己,語到千秋孰擅場。若問景純雙彩筆,好飛魂夢過錢塘。
佇蘭無限楚時春,罨岸風平綠自熏。睡起畫檐雙語燕,梨花留得夜來云。
清江流絕壁,一曲抱村斜。老去猶能飲,春來遍是花。山光明酒店,雨色入貧家。不到襄陽市,庸知換物華。
四月一日尚綿衣,知是故鄉花片飛。白頭慈母倚門久,目斷天南無雁歸。
于赫明堂,肇稱禋祀。祖宗來游,亦侑于帝。九州駿奔,百辟咸事。斂時純休,錫我萬世。
枝枝自參差,葉葉無限量。不根而自生,換卻諸天相。
短帽輕衫亦復家,前村后陌柳初花。不須多學舞雩興,隨分春光管領些。
填宿久旅奎,一朝開文治。行歌閩水春,芹藻見新意。林亭郁環合,祠宮敞宏麗。欲賡泮宮頌,且作鄉校議。
百榼行春樂,千弓從獵豪??嘁鬟呍吕?,飛鏑野風高。奇策鞭殊俗,長纓系不毛。輸君躍馬貴,一等著青袍。
茫茫太行道,日側嘯彫虎。天明落檻阱,迥失山林阻。搖尾仰視人,意態已如鼠。烏鵲竟何為,俛咮噪而聚。高明人共畏,鰥寡世所侮。丈夫氣如霜,所貴摧強禦。埋輪斥豺狼,不待梁冀死。長孺戒李息,張湯方遇主。古人恥低徊,吐茹兩不武。真節一朝奮,千載羞莽鹵。茲人不可見,茲事乃近古。三復清風詩,永懷仲山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