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六首 其三
瞢瞢俗所共,察察與世違。
違世有百善,一疵惡皆歸。
就求無所得,猶以好名譏。
彼哉負且乘,能使正日微。
瞢瞢俗所共,察察與世違。
違世有百善,一疵惡皆歸。
就求無所得,猶以好名譏。
彼哉負且乘,能使正日微。
昏昧糊涂是世俗之人的通病,明察事理就會與世俗相違背。違背世俗雖有諸多善舉,可只要有一點瑕疵,所有的惡名都歸到他身上。就算一心追求善舉卻無所得,還會被人譏諷為好名。那些德薄而位高的人啊,能使正義日益衰微。
瞢瞢:昏昧、糊涂的樣子。
察察:明辨、清楚的樣子。
疵:瑕疵、缺點。
負且乘:出自《易·解》“負且乘,致寇至”,指卑賤者居高位。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貶,目睹了官場的黑暗和世俗的愚昧。此詩可能是他在經歷了一些挫折后,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刻思考而創作,反映了當時社會正義不彰、小人當道的現實。
這首詩主旨是批判世俗的昏昧和德不配位者對正義的破壞。其特點是借寓言形式表達深刻哲理,語言質樸卻情感強烈。在文學史上體現了蘇軾詩歌關注社會現實、富有思想深度的特點。
別來能幾日,不覺漸成寒。風景他鄉異,梅花兩地看。渡江人欲倦,臨水路偏難。尚笑絺衣在,聽砧夜向殘。
雪擁山腰洞口,春回楚尾吳頭。欲問閩天何處,明朝嶺水南流。行盡風林雪徑,依然水館山村。卻是春風有腳,今朝先到柴門。
詩本無形在窈冥,網羅天地運吟情。有時忽得驚人句,費盡心機做不成。
年過六秩尚蹉跎,奈此坡陽歸隱何。不是不歸歸未得,家山雖好虎狼多。
苦潦愁霖思不禁,偶梯香閣出叢林。酒旗巷陌桃花遍,燕子人家春水深。獨鳥自飛吳苑樹,千山不盡楚江陰。清明已近芳菲日,鼓角偏傷遲暮心。
徽浙諸賢既往名,缶萍鐵筆恣縱橫。大雅永嘉人已老,榕城接治古今情。
肅舲出郊際,徙樂逗江陰。翠山方藹藹,青浦正沈沈。涼葉照沙嶼,秋榮冒水潯。風散松架險,云郁石道深。靜默鏡綿野,四睇亂層岑。氣清知雁引,露華識猿音。云裝信解黻,煙駕可辭金。始整丹泉術,終覿紫芳心。行光自容裔,無使弱思侵。
草稟南方地近陽,不隨凡果當家常。端因坡句聲名重,正類梅詩氣韻長。回頰已輸崖蜜味,返魂終共雪芽香。故人知我詩腸苦,更贈蒲萄為薦觴。
竹院深無礪角牛,佳人舞罷此番休。沉吟欲掩班姬扇,蕩漾真乘蔡女舟。魂入巫山疑楚夢,神游銅雀失吳囚。千秋事往風流在,莫更凄涼吊古邱。
畫舫東時洛水清。別離心緒若為情。西風挹淚分攜后,十夜長亭九夢君。云背水,雁回汀。只應芳草見離魂。前回共采芙蓉處,風自凄凄月自明。
長淮無浪九河清,入奏真能慰圣情。臥閣舊高循吏傳,揮毫元重客卿名。包茅貢已輸南國,魚藻歡同燕鎬京。自有廟謨酬顧問,贈言東海愧王生。
浩渺波光闊,霏微野望迷。遠看蓑笠釣,猶傍水云棲。島映銀濤白,林欹玉樹低。豈無乘興棹,一入剡山溪。
雨后芙蓉霜后楓,漁莊只在畫橋東。不知前面花多少,映水殘霞爛熳紅。
交情易翻覆,世態多炎涼。倦游將何之,可樂唯醉鄉。
相攜秋色里,采菊步遲遲。故國啼鳥在,離宮蔓草知。人閒因有道,歲晏亦多思。愿與鐘陵樹,蒼蒼似昔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