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吳沖卿召赴資政殿聽讀詩義感事
周南麟趾圣人風,未有騶虞系召公。
雅頌兼陳為四始,笙歌合奏以三終。
討論詔使成書上,休澣恩容著籍通。
墻面豈能知奧義,延陵聽賞自為聰。
周南麟趾圣人風,未有騶虞系召公。
雅頌兼陳為四始,笙歌合奏以三終。
討論詔使成書上,休澣恩容著籍通。
墻面豈能知奧義,延陵聽賞自為聰。
《周南》《麟趾》展現著圣人的風范,卻沒有《騶虞》那樣的詩篇關聯召公。《雅》《頌》之詩一并陳列構成四始,笙與歌合奏以三終之禮。經討論后奉詔使成書呈上,休假時也承蒙皇恩能在名籍上通行無阻。我如墻面之人怎能知曉深奧義理,唯有如延陵季子那樣聆聽賞鑒方算聰慧。
次韻:依照別人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
周南麟趾:《詩經·周南》有《麟之趾》篇,古人認為此篇體現文王之化。
騶虞:《詩經·召南》篇名。
四始:《詩經》中《風》《小雅》《大雅》《頌》的開始。
三終:奏樂以三終為禮。
休澣:即休假。
墻面:比喻一無所知。
延陵:指春秋時吳國季札,封于延陵,稱延陵季子,他對音樂有很高的鑒賞能力。
此詩是王安石依照吳沖卿的詩韻而作。當時王安石應召赴資政殿聽讀詩義,在這樣的文化活動背景下創作此詩,反映了當時朝廷對文化經典的重視以及文人之間的文學交流。
這首詩圍繞聽讀詩義之事展開,體現了宋代文人對經典文化的尊崇和研究。詩中展現出莊重的文化氛圍,作者通過用典等手法表達了自身感受,在文學上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反映了當時的文化風尚。
杜甫在時貪入蜀,
孟郊生處卻歸秦。
如今始會麻姑意,
借問山川與后人。
掌上恩移玉帳空,香珠滿眼泣春風。
飄零怨柳凋眉翠,
笙歌處處回天眷,獨自無情長信宮。
日日風吹虜騎塵,年年飲馬漢營人。
千堆戰骨那知主,金鞍玉勒無顏色,淚滿征衣怨暴秦。
琉璃地上開紅艷,
碧落天頭散曉霞。
應是向西無地種,
不然爭肯重蓮花。
度嶺春風暖,花多不識名。
瘴煙迷月色,巴路傍溪聲。
畏藥將銀試,防蛟避水行。
知君憐酒興,莫殺醉猩猩。
步步遠晨昏,凄心出里門。
見烏唯有淚,看雁更傷魂。
宿酒寧辭醉,回書諱苦言。
野人應怪笑,不解愛田園。
藕花衫子柳花裙,
多著沈香慢火熏。
惆悵妝成君不見,
空教綠綺伴文君。
眼前無奈蜀葵何,淺紫深紅數百窠。
能共牡丹爭幾許,得人嫌處只緣多。
春官南院粉墻東,地色初分月色紅。
文字一千重馬擁,
莫怪云泥從此別,總曾惆悵去年中。
天臺十二旬,一片雨中春。
林果黃梅盡,山苗半夏新。
陽烏晴展翅,陰魄夜飛輪。
坐冀無云物,分明見北辰。
愁聲秋繞杵,寒色碧歸山。
送將歡笑去,收得寂寥回。
佳人臥病動經秋,簾幕襤縿不掛鉤。
四體強扶藤夾膝,惆悵近來銷瘦盡,淚珠時傍枕函流。
晚樹春歸后,花飛鳥下初。
參差分羽翼,零落滿空虛。
風外清香轉,林邊艷影疏。
輕盈疑雪舞,仿佛似霞舒。
萬片情難極,遷喬思有余。
微臣一何幸,吟賞對寒居。
吳女秋機織曙霜,冰蠶吐絲月盈筐。
金刀玉指裁縫促,唯愁陌上芳菲度,狼藉風池荷葉黃。
鳳城連夜九門通,帝女皇妃出漢宮。
千乘寶蓮珠箔卷,
長樂曉鐘歸騎后,遺簪墮珥滿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