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詠三首 其三
商陽殺三人,
每輒不忍視。
亦云食君食,
報禮當如此。
波瀾吹九州,
金石安得止。
永懷南山阿,
慷慨中夜起。
商陽殺三人,
每輒不忍視。
亦云食君食,
報禮當如此。
波瀾吹九州,
金石安得止。
永懷南山阿,
慷慨中夜起。
商陽在戰場上殺了三個人,每次動手時都不忍心直視。他說自己享用著君主的俸祿,按禮應當如此回報。動蕩的波瀾席卷九州大地,連金石之軀又怎能停止?心中永遠懷念南山的角落,半夜里慷慨難平起身徘徊。
商陽:春秋時宋國司馬,據《左傳·宣公十四年》載,他受君命參與戰事,因不忍心而閉目不視,后泛指被迫執行任務卻心懷不忍之人。
輒(zhé):總是,每每。
食君食:接受君主的俸祿,指代受君恩。
九州:古代中國的代稱,泛指天下。
南山阿(ē):南山的角落,代指隱退或安寧之地。阿,山的彎曲處。
慷慨:此處指情緒激動、難以平復。
此詩或創作于社會動蕩之際,詩人借商陽的歷史典故,映射現實中士人面臨的忠君使命與個人良知的沖突。可能反映詩人對時局的關切,以及在現實壓力下對隱退生活的向往。
全詩通過商陽殺而不忍的典故,揭示忠君責任與人性良知的矛盾,以‘波瀾吹九州’隱喻時局動蕩,‘南山阿’寄托隱退之思,情感深沉,語言質樸,展現了詩人對社會與個人處境的深刻思考。
高人清隱處,不尚滿籯金。一曲閒千古,三冬惜寸陰。嘲風神鬼泣,操月鳳凰吟。門外知音少,曾來立雪深。
凍雪寒梅雙蠟屐,澄江明月一竿絲。
漠漠愁云結暮陰,清霄驚見少微沉。徵書無復來閩嶠,德望空嗟藹士林。瘴海月明孤鶴怨,鰲峰霜冷斷猿吟。賢郎與我同年客,執紼無由思不禁。
美人隔滄海,何當駕葦舸。所隔在山岳,吾將攀藤蘿。高居云冥冥,瞻望可奈何。夢接以為期,庶幾滌煩疴。
洞天石扉開,仙風拂塵垢。袖底生云煙,胸中羅星斗。同儕意飛揚,灑然狂呼酒。欲邀浮丘公,空空證妙有。相視同一笑,會心聊緘口。天外翼軫沉,匣底虬龍走。席地且醉眠,鼾聲若雷吼。
漫尋丹灶吊長春,玉蕊樓高跡已陳。篆葉楸兼書帶草,康成書院委荒榛。
簇花小銀云作團,雙尖繡襪星流丸,金蟬束腰燕盤盤。燕盤盤,綵門下。第一名,齊云社。倡園小奴花個個,蹋鞠朝朝花里過,釵墜蜻蜓髻倭墮。髻倭墮,玉瓏璁。倚嬌樹,雙臉紅。綠云草色光如苔,綵樓紅扇相當開,美人淩波蹴月來。蹴月來,不墮地。袖回風,動羅袂。落花水流春滿路,走紅鞠鞠羅塵步,繡襦鴛鴦暖香霧。暖香霧,酒光獰。紅映肉,太嬌生。
暖煙輕染柳條新,和氣氤氳簇畫輪。袞袞春風游冶客,豈知腳底有饑人。
古苔青鮫背冷,終風萬里吹陰。帶得陽春暄暖至,自家卻是冰心。高情懶與群芳競。冶妝暗笑紅杏。不為曉寒能拂損。新妝權助端正。
晚煙如帶拂城頭,城下滔滔滹水流。東海游龍歸古廟,西山濃翠貼譙樓。種荷使者今安在,橫笛兒童不解愁。惟有春風長浩蕩,年年吹綠到芳洲。
晚景奔忙駒過隙,鬧中且覓靜何妨。時宜正要新聲巧,賀老龍鐘莫定場。
侯門開燕夜如何,燈下藏鬮聽雅歌。交錯觥觴情自洽,倡酬詩句樂偏多。不妨歸騎將沖雨,共惜流烏似擲梭。有約重來續清賞,萬竿脩竹正婆娑。
道友詢,甚門戶。答之清凈,別無作做。皆笑道、此是頑空,執把在甚處。要執把,說與汝。意馬心猿,常擒穩住。得自然、地涌醴泉,更天降甘露。
接石為槽繞畫檐,清風爽氣坐來添。恰從天外為飛瀑,又向人間作水簾。
何處春來好,城南尺五天。地幽迷曉樹,花重壓春煙。上客拋羅袂,佳人舞畫筵。晚來清興熟,移坐曲池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