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林示道原
昨登定林山,俯視東南陔。
但見一方白,莫知所從來。
濕銀注寒晶,奩以青培堆。
迢迢晻靄中,疑有白玉臺。
是夕清風興,煩云豁然開。
常娥攀桂枝,顧景久徘徊。
杖藜忽高秋,陳跡與子陪。
壯觀非復昔,平蕪夜莓苔。
昨登定林山,俯視東南陔。
但見一方白,莫知所從來。
濕銀注寒晶,奩以青培堆。
迢迢晻靄中,疑有白玉臺。
是夕清風興,煩云豁然開。
常娥攀桂枝,顧景久徘徊。
杖藜忽高秋,陳跡與子陪。
壯觀非復昔,平蕪夜莓苔。
昨日登上定林山,俯瞰東南的田埂。只見一片白色,不知從何而來。像濕潤的銀汁注入寒晶,周圍被青色的土堆環繞。在遙遠的云靄中,懷疑有白玉臺存在。當晚清風吹起,煩云突然散開。嫦娥攀著桂枝,顧影長久徘徊。拄著藜杖忽然來到深秋,與你一起追尋舊跡。壯觀的景象已非昔日,平坦的草地夜間長滿青苔。
陔(gāi):田埂,田邊的小路。
濕銀:形容月光或積水的光澤,此處指所見白色區域的明亮濕潤。
奩(lián):古代女子梳妝用的鏡匣,此處比喻周圍的青山像鏡匣般環繞。
晻靄(ǎn ǎi):昏暗的云氣,指云霧朦朧的狀態。
常娥:即嫦娥,傳說中的月中仙子。
顧景:顧影,看自己的影子,景同“影”。
杖藜:拄著用藜草做的拐杖,代指漫步。
陳跡:過去的痕跡,指曾經的景象。
平蕪(wú):平坦的草地。
莓苔:青苔。
此詩為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寧(今南京)時所作。定林寺是其晚年常游之地,道原(即王存)為其友人。詩中通過登定林山的所見所感,反映了詩人退隱后閑適的生活狀態,以及對自然與人生的細微體悟。
全詩以登定林山的游蹤為線,從登山遠眺的朦朧奇景,到清風云散的清朗月景,再到秋夜舊跡的感慨,層次清晰。既展現了自然景色的變幻之美,又暗含對時光流逝的悵惘,情景交融,體現了王安石晚年詩風含蓄深沉的特點。
垂楊絲雨小窗前,濕粉墜香綿。東君不是繁華主,怕匆匆、信了啼鵑。要趁楝花風起,送他桃葉舟還。每逢三月病懨懨,詩負衍波箋。連宵懶索金蕉飲,有篝燈、知我無眠。忽憶去年今夜,春寒第幾樓邊。
生香吹散錦熏籠,門掩綠陰中。籌花斗草年年事,今年怎、事事疏慵。桃葉輕隨逝水,柳枝瘦舞迥風。月明應笑畫堂空,小閣睡娃僮。新愁隔斷相思路,湘羅揾、難寄啼紅。不恨尋春較晚,可憐俱是飛蓬。
幽棲傍碧水,水瀉兩山間。
山近晴還雨,風輕云自閒。
□□□□□,□□□□□。
□□□□□,□□□□□。
東歸海客又西征,景倩登仙是此行。
暮雨啼猿夔子國,清霜落木錦官城。
山川雄麗還懷古,財賦充余可計贏。
莫漫臨岐揮別淚,河梁攜手感蘇卿。
遠近和鳴雞,
朝暉望欲迷。
波環堤左右,
地似瀼東西。
柳影藏鳧隊,
荷香送馬蹄。
賞心隨命酌,
村酒正堪攜。
清和漸覺綠陰稠,
初聽林間黃栗留。
笑我本非高逸者,
雙柑何必襲風流。
春到村居好,
茅檐日漸長。
杯深新酒滑,
焙暖早茶香。
涂長不息空舍亭,
道迷不隨飛蓬征。
飛蓬無去心,
空亭多夕驚。
寸心有端緒,
歧路勞屏營。
銜憂非死亡,
膺福非華榮。
危涂厲修篩,
游衍悲俜零。
竹影清溪路,花藏白石巖。病偏宜短褐,老不廢長镵。階水鵝兒浴,池泥燕子銜。盡堪吟弄去,風月兩三函。
窗下兀兀坐,人閑事事疏。亂山看過畫,堆案讀殘書。細雨銜杯后,微風隱幾余。不勞漁父問,方寸已空虛。
新詩湔拂自蘇黃,
想見當年喜色香。
草木無情遇真賞,
豈知千載有馀芳。
竹間有寒流,
四面浮蒼翠。
何必駕層空,
蕭蕭盡秋意。
更從何處寄詩筒
浪蕊浮花到眼空
入夢幾回尋舊雨
相思一夜起秋風
看云攜屐靈泉寺
醉月飛觴帶草堂
回首不堪長太息
愿君高唱「大江東!」
議禮何人集上臺,東華哭罷極南來。
簪花擁妓神仙骨,縱酒狂歌宰相才。
生得中溪堪作主,死求太白可同埋。
先生自愛名山老,不是君王不放回。
子孝臣忠,垂竹帛、功名如許。想當日、直言正色,褰裳衛主。北府軍兵遺恨在,南朝君相清談誤。便全家、碧血染雕戈,青溪路。
國運改,荒墳墓。王者作,新祠宇。看衣冠劍佩,精靈呵護。獨嘆謝鯤稱放達,堪羞王導虛名譽。悵千秋、灑淚冶城邊,聽春雨。
山光水色借春妍,登盡參差下九天。
共看玉泉香案吏,重來點檢白云篇。
三峨直上片云飛,飛過匡廬惹住衣。
我亦朱轓暫容與,山南山北判清輝。
孤松山畔影亭亭,有客盤桓獨抱情。
古瑟自傳流水調,新詩應與國風評。
且看云雨膏中野,肯把寒泉忘舊盟。
半醉將來天欲晚,寥寥遠道少人行。